早期壶的款识介绍如下:
相较于现代紫砂器上繁复多变的款识风格(从审美的角度而言,此期的款识已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紫砂早期壶的印款显得相当单纯。事实上,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左右,只有相当少数的制壶高手才会在自己的作品钤盖姓名章。在制度雷厉风行的年代,大多数的陶手都只有成为无名的奉献者,他们的制器几乎千篇一律地盖上“中国宜兴”四字阳文篆印,至于内销的低档大批货甚至根本什么都不用盖。
稍后,基于厂方计算各人产值的需要,中档以上的茶壶开始盖上作者的名章,钤盖的位置多在壶盖内面,亦有盖在壶底“中国宜兴”旁的。其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长椭圆形的木章,内以阳文楷、隶刻上名字;另一种则更为简单,纯以铅字印组合而成,字体均为明体,无印边,所以常见上下两字错位者。其钤盖效果为阴文,但常有施力不均的偏斜状况。这种纯为计算产值而盖的章,显得相当草率,许多盖在壶底的章甚至与“中国宜兴”的方向互相颠倒、歪斜,印面亦无章法可言。许多印文以简体字行之,显然是受了当年推行汉字简化运动的影响。
至于“中国宜兴”这颗堪称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印章,当年在紫砂工艺厂的数量可能至少在二十颗以上(此数据仅就黄先生经手比对者),其材质多为牛角刻制,形式并非完全一致,有正方、七分、长方印等等,在篆法上亦有所差异,不过俱为四字阳文篆印。这些印章彼此之间的差异很有可能是藉以区隔各个车间所制砂器的暗记,以便于计算产值。
在出现频率上,仅次于“中国宜兴”印的是“荆溪惠孟臣制”、“荆溪南孟臣制”和“宜兴惠孟臣制”三印,此三印俱为六字阳文篆字印,三字两行并列。就黄先生个人收集比对后,推测其数量至少有十余款。其彼此间的篆法基本上仍有差异,但大抵呈长方形。这类印款多见于朱泥水平壶、高汤婆壶等广为流传的日用标准壶式。
除此之外,外销东南亚的砂壶也有不盖方印,而盖以诗文印的。可能是受到朱泥壶底的刻字款识影响。其多以阴文楷书形式出现,内容大多为“寒夜客来茶当酒孟臣”、“一片冰心在玉壶孟臣”之属,想是一来藉以突显其来自“中国”的优越血统;二来用以聊慰飘泊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