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慢工出细活的制壶周期
普洱茶
 
    慢工出细活的制壶周期介绍如下:
    常听老者言,古人做一把壶的时间长则达月数。细细分析此话有一定的道理。古人对砂壶需求量甚小,不必像今天这样大量生产。其次,过去的手工制坯,全靠功夫,所以制作时间也较长。当然,所谓的制壶月数,并不是说一把坯壶拿在手里模三十天,而是边做边放在套缸里湿润。润透了再做,有时候每天只做一、二个小时。制壶周期是指从打泥片开工至坯壶完工的整个时间。在这个周期中往往有许多缺陷、毛病都在日复一日的修制过程中给克服了,这个过程对整个壶体的造型也是一个揣摩、审视、逐步完善的过程。朱砂泥制作不能像紫砂泥、绿砂泥那样在一天或二天的周期内就可以完成,它至少必须在四天以上的时间,在这个周期中不仅需要严格操作程序,而且要不时检查有可能出现毛病的一些部位,如发现毛病要及时弥补修改,若不可以修的地方就要换下来(如换壶嘴),否则成品率就会更低,朱砂泥料本就稀少,浪费了实是可惜!
    现在的朱砂泥壶有很多已经是用石膏模型制作的,但由于它有诸如收缩大变化大等特点,所以会出现模型接头比其它泥料明显这个美中不足的问题。为什么会有模型接口线条突起的呢?可能是以下二个原因:一是模型接头处本身干燥,再加上搪身筒时泥料挤入接口,导致接头处泥门紧,泥胎水分相对较少而减少了这个部位的后期收缩;二是由于石膏模是偏碱性,接头处泥料接触石膏面较多而导致这个部位的泥中的阳离子相对升高而提高了泥粒密度;再者,有的制壶者把这条线处理后往往烧出来的壶,还看得出这条线突起在壶身而使人遗憾。这是制作方法的问题。近期有人已经模索出了一整套处理模型接头的方法,在制作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清代朱砂壶的制作大多采用包浆方法,故在砂壶的表层呈现细砂颗粒。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少数制壶名家如黄玉麟、俞国良等追求朱砂壶的更高质量,精选砂料,提高胎质密度,依靠过硬的明针功夫,所制朱砂壶光滑似镜,柔润如玉,色泽鲜艳,俗称大红袍。
    总之,朱砂壶的制作比较复杂,其质量也很难掌握。特别是生产的数量是不可能多的,关键是泥料稀少。物以稀为贵,故更为人们所珍惜。
 
作者:玲儿
日期:2023-07-08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