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陶器被世人所爱,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于宜兴紫砂陶土的材质美。宜兴不仅有悠久的产陶历史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还有丰富的陶土资源,这是产生陶瓷艺术品,造就一代又一代名工巧匠的首要条件和基本保证。宜兴紫砂陶土是宜兴陶土中独树一帜、独具性能的宝贵资源,亦是中国乃至世界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宜兴所产的紫砂陶土,原矿广布于宜兴丁蜀镇陶瓷产区周围的丘陵山区。陶土的成因,属内陆湖泊及滨海湖沼相沉积矿床,通过外生沉积成矿。宜兴紫砂陶土无论是其单一的泥料,或通过多种泥料相配合成、经加工炼制的多种成分泥料,具有合理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颗粒组成,使其具备生坯强度高,干燥收缩小和可塑性能好等工艺优点,为紫砂陶器多种多样的造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宜兴紫砂陶土烧成后形成了残留石英、云母残骸、莫来石、赤铁矿、双重气孔等物相。其结晶相多而玻璃相少,使紫砂陶器具有抗热震性、透气性、较高机械强度,赋予了紫砂陶器优异的实用功能。宜兴紫砂陶土含铁量特高,一般在 8% 以上,有的高达 12% ,故无论是单一的原矿泥料,或通过多种泥料相配置合成的泥料,经烧成后呈现紫黑色、红棕色、艳红色、米黄色,或经过不同性质的火焰烧成,不同性质的氧化气氛,可以呈现深浅不同的紫、黄、红、赤、黑、绿、青等多种颜色,即人们俗话称谓宜兴紫砂陶土为“五色土”、“富贵土”的缘由。
宜兴紫砂陶土的开采、开发、利用、配置,应该是在明正德年之后的事。纵观宜兴陶瓷发展史,宜兴陶土的开采、开发、利用、配置早在六千年以前就开始了。在陶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不同时期,矿源开采、泥料炼制的工艺不断更新、提高,使它具有很广泛的适应性、实用性、多样性。宜兴陶器从原始社会的几何印纹陶,发展到硬陶、釉陶,再发展到原始青瓷,直至发展到后来的日用陶器。宜兴紫砂陶的面世,最初的面貌即是宜兴日用陶器。宜兴紫砂陶土的开采、开发、利用、配置是在紫砂陶器从日用陶器中分化、演变、剥离,逐渐成为单一的陶瓷品种之后,历经漫长的历史岁月,逐步逐步的从宜兴陶土中分化、演变、剥离出来。宜兴窑场面广量大是日用陶瓷器皿,宜兴陶土亦是面广量大的陶瓷材质。宜兴陶土的开采、开发、利用、配置始终与宜兴紫砂陶土的开采、开发、利用、配置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可以这样说,在宜兴紫砂工艺厂五十年代中期成立之前,宜兴紫砂陶土的开采、开发、利用、配置与宜兴陶土的开采、开发、利用、配置的原矿、材料、加工设备密不可分,只是泥料炼制的工艺上,二者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有着天壤之别。
关于宜兴紫砂陶土的来源,现在我们知道紫砂陶土是宜兴陶土的一部分,即宜兴陶土从一开始发现开采的同时,亦存在着宜兴紫砂陶土。但人们往往把宜兴紫砂陶土神秘化。这里有个有趣的传说,说的是有个异僧经过丁蜀地区黄龙山村落时,嘴里不停地喊:“要做官否?要做官否?”从早喊到晚,百姓们都不理他。第二天,异僧又喊“要富贵否?要富贵否?”百姓们还是不理他。第三天,异僧又喊“贵不欲买?买富如何?”于是百姓问他如何买富,异僧连称:“黄泥换饭,黄泥换饭。”山下的百姓全都跑上山来,异僧领着百姓朝黄龙山石壁走去,到了那里,异僧带着百姓凿开石壁,大家看到了五色缤纷的陶土,红的、黄的、绿的、青的、紫的,一传十,十传百,丁蜀地区的人们都来开采这五颜六色的陶土,开始烧造最早的紫砂茶壶。这就是关于宜兴紫砂陶土的传说。这则传说记载进明·周高起所写的《阳羡茗壶系》,谓“异僧……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去,及发之,果备五色烂若披锦。”后人把宜兴紫砂陶土称之为“五色土”、“富贵土”根源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