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以水为媒:普洱茶是怎么恋上紫砂壶的
普洱茶
紫砂壶与普洱茶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一个诞生于温婉含蓄的江苏宜兴,一个出身于热烈绚烂的云南之巅。是“水”为媒介将它们穿针引线联系在一起的。身为一名紫砂壶和普洱茶的爱好者,以我对它们身世的了解,发现它们其实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
首先,紫砂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传说当时越王勾践身边著名的谋士范蠡功成身退后,曾挽西施携家眷泛舟太湖,后来在宜兴的丁蜀镇定居下来。范家人发现宜兴的土很适合拿来做器具,就制成大缸用来存米,存水。这也是最早宜兴的“五色土”(也就是紫砂)可以制成生活用品的记载。
 
而普洱茶呢?三国时武侯,也就是诸葛孔明先生乃普洱茶之祖,六大古茶山跟诸葛亮是有渊源的。尽管对此坊间业界也有争议,然而,大江东去。任何一位历史名人的传说都不是无缘无故,空穴来风的。而且,三国时期,诸葛亮也的确来过云南地区。所以,紫砂壶和普洱茶的第一个共通之处,它们的起源距今都已是一两千年了。而且它们都跟旧时王侯将相名流千古的达官贵人有点牵扯。
 
第二,紫砂壶的泥料有朱泥,紫泥,段泥,清水泥,绿泥等等,壶型有西施,石瓢,美人肩,思亭壶,秦权壶等几十种传统壶型。而普洱茶呢?有茶区村寨之分,比如勐海,易武,再细分还有布朗山的老班章、老曼娥,临沧的冰岛,昔归,易武的麻黑....名字一点也不比紫砂壶少。
 
第三,紫砂壶兴盛的时期,并非像中原饮茶之风一样,“始于唐而兴于宋”。虽然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爱茶,自己还为了便于夜半煮茶而捏了一把带提梁把手的壶。后人称之为“东坡提梁壶”,但是苏老夫子是写诗的不是做壶的。真正做壶出名的是明代一位秀才吴颐山的书僮名叫供春,他陪主人在金沙寺读书时和僧人学来制作紫砂壶的手艺,使得紫砂壶技艺发扬光大。
 
到了清代,玩壶之风日盛。吴氏族人吴梅鼎更是以一篇1500字的《阳羡茗壶赋》将紫砂壶炒个热火朝天。后至清末民初,范家后世子孙范大生的作品屡屡在国际大赛上拿得奖项,为紫砂界扬名添彩,更是享得“千金易得,大生壶难求”的美誉。
 
同样,普洱茶也是在明清时期名噪一时的。“普洱茶闻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由此可见一般。明朝时曼松茶以“立而不倒,禅茶一味”而成为皇室贡茶(我个人分析,既然立而不倒,那么上供的曼松茶不一定是饼型的紧压的,外形上是不是有点类似龙井、毛尖那样)后至清雍正年间,贡茶中又填新贵——困鹿山的茶具有淡、雅之特点而获得朝廷青睐。在我天朝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紫砂壶和普洱茶都曾经默默的沉寂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又经过了一个华丽的转身。
 
第四,紫砂壶的价值不但体现在泥料壶型上,作者的名气尤为重要。一把大师壶几万十几万上百万都很正常。像范蠡的后人、范大生嫡孙范伟群创建的“范家壶庄”,以及顾景舟大师的侄子顾幼之,还有蒋蓉大师,顾绍培工作室,汪寅仙大师等等,这些紫砂泰斗们的壶就是紫砂界的大品牌,岂止是千金难求一壶!
 
而普洱茶呢?陈升号,中茶、福元昌、前利贞宋聘号....这些普洱界的名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同样,一饼老班章,一饼曾炒得如火如荼的“88青饼”、一饼号称“百年宋聘”的老茶,也可以卖上天价。
然而,我要说的不只是这些。当你越对一件事物感兴趣的时候,你就会多看、多寻、多问、多研究。在这期间,一个爱壶者、爱茶者是不可避免走点弯路交点学费的。我之所以称自己为爱壶者、爱茶者,而不是玩壶者、玩茶者。是因为我也真的玩不起这些奢侈品。
 
而且,近年来,一些不理智的消费和社会价值观的偏离使得商人重利益轻信誉,于是有了紫砂壶泥料的掺假,全手工壶与半手工壶的混淆不清,还有灌浆壶、化工壶、以及大师的代工壶让人真假难辨。更有普洱茶的山头拼配,台地茶冒充古树,新茶做旧,甚至农残超标....令我们这些行业门外的人,真正去消费茶和壶的人,实实在在感觉到:这将壶和茶联系到一起的“水”,委实也太深了....
 
对于茶和壶的热爱,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我的心声,它们介于感官上,也就是视觉上和味觉上的感知。更令人痴迷的,是我们祖国历史悠久而又光辉灿烂的文化!一个爱茶爱壶之人,应当具有“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的胸襟气概。
壶和茶只不过是一个载体,它们背后数不完道不尽的历史沧桑才是我们应当传承的东西!感谢中国文字如此深沉,希望,“文以载道”.....
作者:风往北崔
日期:2023-07-11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