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壶具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民国之前的紫砂壶应当视为古董。至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紫砂壶都是以人工练泥,采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由于所开采的矿土也有所不同,经过数百年的变化,古壶的胎质与今天刚烧造出来的新壶肯定有所不同。
1999年12月10日至25日,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举办了“紫砂传承精艺特展”,展示了集玉坊主人李经和傅英书及其他几位台湾紫砂收藏家的藏品。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与李经先生曾针对紫砂古董的保持脏旧古老的原样与修护保养使用的问题有过精彩的对话。
李先生认为,古文物的修护与保养还其如新与否,应该以此项古文物的特性十分适合修护与恢复来做决定。紫砂器原本就属于集实用与欣赏于一身的文物,年代久远的茶垢脏污附着于表面,遮盖了它的本色,自然应该加以清除,才能加以断代欣赏。紫砂器有俞用俞新、俞用俞结实的效果……
紫砂壶年代久远都不使用的话,它的胎质组织容易松散风化变得脆弱,若经过泡茶使用,透过茶水滋养的效果,可以使松散的组织重新坚固起来,更能够使紫砂壶保存的年代长长久久地永续下去。经过整理保养的紫砂古物,因为土胎的时代标识、做工的方法、时代风格的线条,在表面干净的情况下,更能容易辨识其古老的风格。
在展出其间,还以历代紫砂壶泡茶效果的差异进行现场比较品尝体验。结果表明,不同年代制作的紫砂壶泡茶效果确实有所不同,同时人们也领悟到,这种或明显或细微的不同泡茶效果,只有用紫砂壶才能体现出来。
傅英书女士在用古壶泡台湾乌龙茶时体会说:“古壶泡茶比现代壶更好喝,劲道也比较强,喉韵很深,茶水也软,现代壶这些方面是达不到这么好的效果的……事实上茶叶是一样的,只是经由不同的壶泡出不同的味道而已。”
用古壶泡茶,对重滋味的茶来说,应该好于现代壶,但因茶叶种类极多,涉及具体茶叶品种,则又有所不同。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希望能有学者深入研究探索。
另外,对于有些古壶上所具有的别具意义的包浆、土沁等,仍以维持现状比较好,毕竟它们都是时间的轨迹。
现代的紫砂壶,采用传统技法制作的壶,仍是茶人壶友们竞相收藏的对象。
世界各地的茶人壶友在择壶泡茶过程中,不断探索这些影响茶汤风味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效果,也许就是因为难以确定,也带来了更多茶与壶的趣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拥有诸多泡茶佳器,若想了解每一把壶与茶的匹配度,你只有积极地以科学的态度亲自泡茶实践,才能深度了解茶与壶的亲密关系。
另外,学界可能有人对紫砂壶有误解,片面地认为紫砂壶不适宜泡绿茶等不发酵或微发酵茶(也许是紫砂壶有盖会闷,不便于观“茶舞”之缘故吧),误导了不少茶人壶友,是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