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友会 > 茶友论茶 >
习茶:惟时光与等待不可负
普洱茶
时下,茶圈追老茶、品老茶的风,依然炽盛。撇开“物以稀为贵”、“喝一泡少一泡”、“可以喝的古董”之类的营销说辞不谈,老茶令人痴迷的地方,正是在于时间。
尘封近40年的普洱青饼,如同传世古物,重新开启,且听茶汤里的身世与故事。
老茶故事,亦真亦假
魅力在于“时光的滋味”
老茶的魅力在于它有生命、有活力,它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衰败,而是在时间里继续“生长”。
这片近40年“茶龄”的青饼,按上世纪70年代的消费习惯,留到现在是无意甚至无奈之举。茶作为商品,在产地与销区之间流转,自是钱货轮转得越快越好,囤积意味着销路不好。偶有留存,也多是卖剩的或是被遗忘的。
 
被尘封多年的茶,当其商品属性被重新开启,就如同一件件传世古物,其身世、来去往往夹带了各种亦真亦假的“故事”。听得曲折感人,一些听众还会愿意为它所经历的“故事”和时间买单。
事实上,市面上并没有这么多“漏”可以捡,新茶做旧加“故事”变“老茶”是商家惯用的“高明”手段。
 
老茶优劣,一泡便知
好茶纯净而无“仓味”
人可以骗人,但茶绝不会骗人,更何况还有年复一年加载的光阴。如果不是它散发着茶香,把它和土块摆在一起,几乎可以乱真。紧实的茶块,黑褐色中夹杂着些褐黄色的梗叶,当初压制时留下的布纹还清晰可辨。
 
尽管带有陈年气息,却很纯净,是存放过程中自然的陈化。细嗅起来,还能捕捉到些许生茶的“野气”。而人工做旧的茶,则是浊闷的“仓味”,甚至有不愉快的腥味。
茗淑说,这款茶分享自其师“一品茶仙”的私藏,产地、身份不明,只能大致判断它产于勐海,更没有所谓的“故事”可说。它只是一片来自38年前的茶。
 
不过,这不等于无迹可寻。在可被称为“兄长”的茶面前,除了打起十二分精神、打开感官去品,还必须打开心灵同它“对话”。
品味老茶的40载修行
紫砂壶透气性好,能保持香气与滋味,素来是普洱茶的最佳“拍档”。茗淑找来两把紫砂壶,中等容量的做泡壶,大容量的做公杯。
沸水醒茶,明晰的糯香随茶汤从壶嘴流出,很亲切。轻吸一口,丝丝清甜。沸水再冲,糯香更显,汤色虽呈深红,却明亮剔透。含茶在口,稍停片刻,慢慢咽下,顺柔圆润的感觉,在喉间徐徐展开。
 
第二道,糯香已是溶在汤中,稠滑得有如米汤,温和妥帖,使人心安。
静默不语,连饮三道,有大快朵颐之感。茶汤密密稠稠,活泼饱满,充盈着口腔,就好像要跟舌头融在了一起。“活”是优质原料、良好工艺与妥善存放的综合体现。
近40载的岁月,就像是历经一次漫长的修行,它的青涩褪去、醇化。它在被放进壶中接受洗礼的瞬间,就有一段新的时间开始流淌,美妙的味觉体验也接踵而至。茶汤,从舌面、喉底到全身,细胞仿佛都渐次打开,去迎接它的润泽。
 
在白瓷盏的映衬下,汤色愈发浓艳,但一直保持着艳丽透亮的玛瑙红。香气还是熟络的糯米香,隐约还有些干稻草的清香。茗淑说,那是生茶的气息在复苏。
第六道至第八道,甜糯的滋味还平稳地维持着,丰富了我们对于下一道的想象。它的“身份”已随时间消泯,可澄亮的汤色、清净的香气和柔滑的口感,还有匀润有弹性的叶底,都与我们的期望值相符:乔木、古树、春茶、纯料。
烹煮老茶,激发茶的“潜质”
又泡了五道,入壶烹煮。对于煮茶,茶圈有的点赞,有的拍砖,见仁见智。其实,煮茶不只是为了物尽其用、进一步激发茶的“潜质”,而是一种心情与乐趣。
 
汩汩的水,簇拥着整碎不一的芽叶腾沸、翻滚,很是热闹。公杯里,倒出的是陈酒色的茶汤,热腾腾地像一壶刚烫好的老花雕。端起茶盏,靠近鼻尖,茶烟腾起浓浓的木质香,又夹着些淡淡的药香。
茶汤色泽油润浓稠,就像覆了一层油,把茶烟“粘附”在汤面形成好似龟背一般的龟裂纹,但又很快消失。
啜吸一口,甜稠温润,有着说不出的舒坦畅适。甜,来自原料本身所含的纤维、果胶等糖类物质,经过高温的煎熬,它们被充分释放出,增加茶汤的味觉层次感。
 
煮过五道,汤色呈现明快透澈的橙红,细腻润甜的汤质,一小口一小口地缓缓咽下,流连不已。
它,从茶树上剥离,火、人手、阳光、蒸汽、石模,赋予了它色、形、香、味。然而,这些只是看得见的、公式化的流程。摆在它面前的还有一道毫不具象且没有上限的工序——时间以及等待。它的品性,在时间的单向流动中悄然地改变着,直到有一天被中止。
38年,对普洱茶来说,不修不短,刚刚好。不论有意或无意,已是饱蘸了太多的等待。
有人常常喟叹:“我们等到不到普洱变老!”的确,在时间面前,我们都是无能为力的弱者。一款有年份的普洱,可遇不可求,遇之我幸。因为我们得到不仅仅是茶,也占有了它曾经历的时间与等待。
茶又沸了。
 
作者: 云泽林薮
日期:2023-07-24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