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紫砂壶不同于现代紫砂壶。应从几个方面把关确认,得到可靠属性及价值参考。
一、原创难以确认
古代紫砂壶从其属性上已经很难有把握证明其为原创,即使是传世壶也不宜百分之百当成某一位制壶者所做。之所以讨论认定原创,其实只是一种约定默认或约定指认的愿望而已。注意,只是约定,而不是确定。若非要说是原创,并使人信服,除非古人还活着或从他本人的墓葬中出土而获取铁证。
这和确定古代真品不同,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确定古代真品比较容易做到。比如瓷器的断代,以某一年代出土物或某一年代其它参照体系来对比,都能找到断代的各种依据,从而推断其是否为古代真品。确定真品比确定个人原创的衡量概念要宽范,证据也多得多。但某一瓷器具体是哪一位古人所制作,或者说瓷器的原创是谁,恐怕没人能给以定夺。即使瓷器上写出某人所制也不会使人完全相信。
古壶确认价值及思考,从古谈到今这些问题,和证明现代作品不同,比如现代紫砂壶只要作者本人认可,或制作厂或家属给以证明,我们就能知道原创品,并由此得到可靠参照,即使未经本人鉴定的其它散于社会的现代作品,也都能得到对比确认是否原创。这里要问:我们今天所做之鉴别,古人会考虑到吗?应该说,古人也会考虑到。但是当时的作品即使人们知道真假或原创,也不可能将结果保留下来。这几百年间,可能性太小了。我们所发现的一些零星记载,如时大彬为了防伪,曾在自己所做器物上以自己大姆指,在壶把上印出指纹做记号:“彬技,指以柄上拇痕为标识”(《扬州画舫录》)。另坊间有说陈鸣远也常在自己的作品中,或壶内壁、或壶内底故意留指纹做记号,实际也并非可靠。比如,现在所见出土时大彬款紫砂壶中,实无在壶把上印指纹者。如按这一现象论,这些出土壶均在被否之列。至于陈鸣远之指纹,更难谈什么充分把握或证据。
二、断代是基础
古代紫砂壶断代要比断原创可靠得多。为稳妥起见,古代紫砂壶的价值首先要立足于断代上。从断代开始,逐渐确定其存在价值。断代依据主要几点:1、造型。2、泥质泥色。3、手工特点及工艺质量。4、时代或个人风格。5、款识。
从造型看,明代器物以几何形即方形、圆形等简单线条的造型为主,显得朴实无华,但庄重大方。明代整体从最初的树瘿壶、特大圆形、四、六、八方形逐渐向明末清初的各种中小圆形、天圆地方形转变。清代在以往基础上则梨形、筒形、蛋形、仿生形(仿花木瓜果动物虫等自然生物)、应有尽有。
古壶确认价值及思考,从古谈到今从泥质泥色看,明代粗、细砂均有,粗砂者砂粒粗大、明显,甚至超半个小米粒大小。而明代细砂和后来清代特别是清早期细砂并无太大差别。清代粗砂、细砂百花齐放。清代粗砂比明代粗砂细一些,略小于半个小米粒。但细砂要多于明代。到清末细砂则更多使用。到了现代则以更细的泥质为原料。这个规律仅适于一般情况下的区别。实际中明清两代也都有一些泥质极细的品种,而现代也有一些仿古泥质掺砂显粗的仿品,这就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靠综合分析法区别开来。
泥色方面,明清两代的某些原矿料,比如明代以来的深古色、天青色已不存在。珠泥原矿至现代已极罕见(现在靠调配含氧化铁较高的工业色料获得,表面色感不错,但泥料性质完全不同)。其它如褐紫、赭红、珠紫、淡墨等纯天然原矿料也无踪影。特别是淡墨色,《阳羡茗壶系》中说:“壶之土色,自供春而下,乃时大彬初年,皆细土淡墨色,上有银沙闪点,迨钢砂和制,谷绉周身,珠粒隐隐,更自夺目。”从而得知淡墨色泥为细土,至少在明代供春、时大彬时期使用过这种淡墨颜色的细土,并以此土和砂,产生相当好的效果。 因此,若发现上述泥色就要注意考虑是否古代器物。现代靠工业色料调配虽颜色种类繁多,也很漂亮,但和天然原矿无法同日而语。(吴士保先生编著的《紫砂器投资收藏手册》139页介绍的天青色泥古壶)从泥质硬度看,明代至清初以前烧成器物质地比以后的质地要硬得多,弹性大,敲击有明显回声。
古壶确认价值及思考,从古谈到今从手工特点看,明代从早期为手工捏制逐渐发展到手工制作使用全套工具。因此早期为捏制器,而明末以后为手工依靠大量专用工具制器,包括开始用倒模(翻模)制器。工艺由素器(无装饰器)向多类型器发展。如明末至清顺治、康熙时已出现镂雕、浮雕、贴塑、加彩(珐琅彩、粉彩)、剔红、竹节形、筋纹形等装饰器。之后还有大量仿自然生物的花货器出现,即仿树墩、花果虫鱼蛙蟹、菜蔬玉米、竹筐等等。至清中期后又有以铜、锡、玉石等装饰器物的。其它描金、炉钧釉、泥绘等也散见于清中期前后,不能祥尽,清代以金属锡(孔雀竹菊花纹)进行装饰的孟臣款筒状壶(在用壶,黑紫泥)。
壶内出水孔一般中、小壶明清两代多为独孔(也有少量多孔如钱孔。个别壶内还有设置筒形茶叶过滤网器的)。而方壶(汉方壶类)、大壶从明代开始至清末民国后一直为多孔(三、七、十、金钱形)。晚清后,各类中壶也开始流行使用多孔,而小壶一直保留独孔. 古代大壶中的多孔情况(三孔), 一般情况下,素器类三点一线器物较多,即流、口、把大致处于一个水平线上(不是绝对)。花货器则着力追求自然状态下的新颖、奇特、别致、随意,并不在乎或拘泥于三点一线,比如树桩、梅花枝、葡萄藤、兽头、风尾等等有许多做得较自然,经常将壶的把手做得高出水平线,或流、把手高出壶口水平面的。另外,为了追求某种创新或意境,从古至今都有不少高水平或普通制壶者不受任何限制,故意打破水平线,而使壶做得另有意趣或充满活力不过于拘泥。这属于制壶业当中的另一流派。多流派长期存在或争论并无不妥。至于哪种器物更好,乃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问题。
古壶确认价值及思考,从古谈到今从工艺质量看,正常情况下,越是名手高手,其制壶工艺水平越精、越难、越复杂精细,常人无法模仿(这里无意排除后起之秀,无名者也有做得相当好的,但少之又少,欲出名却非常难)。在烧成特点上,明代早期烧大壶时常与缸、陶器一块烧,因此常溅有“飞釉泪斑”。后来用匣钵这一现象没有了。明代粗砂者烧后“砂粗质肌理均”,或有“白星点点”,或有“金石同坚”之美。
从风格上看,更多的则要注意区分个人制壶的与众不同之处。比如时大彬早期制大壶、方壶、瓦壶且使用捏制法,后来又开发出小壶、各类型壶,且工艺由粗朴到精细,直到诸类粗细泥质泥色、诸类造壶方法如打泥片、模具塑形、镶接、精修等均掌握至炉火纯青地步。作品古朴、典雅、大方。陈鸣远为花货的开山鼻祖,喜欢仿生,并继承明代以手工捏制为主,善做瓜果竹木、树墩、蛙虫鱼鸟等,并首创阴刻款和印章并用(或单独使用任何一种)。华凤翔为康熙、雍正年间善做宜钧壶、彩绘壶、中壶等极富创意的高手。惠孟臣(清康雍乾人)大壶浑朴,小壶精妙(后世仿珠泥壶多),雍正乾隆年间名震闽南、潮汕地区以及英法等国。杨彭年善掺砂、配砂、调砂,其壶多有含砂明显者。常与陈曼生等文化名人合制壶,开创了诗文画入壶之先河。邵大亨光货技艺精湛,浑厚大方,后人难仿。其光货如顾景洲所说为嘉庆、道光之后150年来无人能超越者。邵友庭为清咸丰、同治年间大师,以掇球、汉扁壶为长,也善制珠泥或仿生壶,工夫细致独到新意不断。黄玉鳞为清末民初制壶大家,其壶艺高超,善调砂,以“雪花泥”、“桂花泥”等著称而他人无法仿,壶做得细,做得精。也曾模仿供春树瘿壶,功力之高,乱人眼目。明清两代制壶名家有记载者近三百位,其特点各有千秋,另外还有专门制做珠泥壶大师如陆思亭、惠孟臣、惠逸公等。前面提到的一些大师也制作过珠泥壶,如现在所发现出土最早的一只珠泥壶就是陈鸣远做的。
古壶确认价值及思考,从古谈到今从款识上看,明代通用楷体,制壶早期用阴刻,后出现印章阳文。清代流行篡体、楷体、阴刻文、印章多形式。但目前还没有百分之百把握把发现的个人款识确认为原创。实际中流行一种约定默认法。即传器中的精品器物之款识被目前默认为比较接近原创(不一定科学),这样也等于有了一种相对来说可做为参考的确认原则。虽然只是参考,但是可行。我们发现目前拍卖市场实际已经采取了这种用来参考的比较接近原创的约定默认法。比如时大彬款识的精品明代器物,在2010年被西泠拍卖公司拍到超千万元价格,其它如陈鸣远、邵大亨、黄玉鳞等款识精品器物也都很震撼。因此,仔细查看分析款识笔划形象、笔力、笔势、笔锋和字体大小,其意义极为重要。当然,就是同人同款因器物泥质不同或烧制气氛不同,有可能出现不同泥质笔划涨缩变化略显偏差,但不是根本不同,这应该能够看出来。
徐秀棠先生还在其《紫砂鉴定十八法》第6页中专门介绍了“四个第一”鉴壶原则,也极有价值。这四个第一其精神概要是:第一个在盖内用印者为陈鸣远;第一个用草书在壶上刻款者为陈用卿;第一个以诗、画刻于壶上者为陈曼生;第一个用锡、铜、玉石装饰或镶壶者为朱坚。因此可以对古代壶来进行断代分析:盖内有印者,应在陈鸣远时期(清初)至以后。带草书刻款者,应在陈用卿时期(明末)开始。有诗画者,应在杨彭年、陈曼生时期(清嘉庆、道光)流行。用锡、铜、玉石镶壶或装饰者应在朱坚时期出现(清嘉庆、道光)。
古壶确认价值及思考,从古谈到今三、价值体现
在解决断代确认出古代不同阶段的器物时,其价值便也体现出来。在品相没有太大问题的情况下,当以历史年代久远为价值最大。即明代器物价值要高于清代;清早期要高于清末。
在泥质泥色决定价值方面,以泥质泥色精妙稀奇为价值最大。紫砂中最好的泥是天青泥,也叫清水泥,意思是最纯净的泥,此泥到清末时已绝迹。天青泥被古代文献记载为黯肝色。如《阳羡名陶录》中说,“蠡墅出产的天青泥,烧制后呈黯肝色”,其实就是黑紫、青紫等深紫色一类的原矿砂。这类深紫色砂质庄重、典雅,不是其它颜色可比的。其中黑紫又称深古色。其中青紫尤其精美,为典型的天青色。此泥掺砂或少掺或不掺都有,其价值又因绝迹而显奇贵。
其次淡墨、褐紫、赭红、珠紫、紫裳、老团泥等原矿砂之稀有泥色价值也在前茅。其它颜色如冻梨、松花等原矿砂也价值贵重。
珠泥是一个单独的价值系列,其珠红美色以稳重、华典、大气为妙。珠砂红、枣红、海裳红为著名,红色越浅价值相对减弱。
古壶确认价值及思考,从古谈到今泥的调砂情况也是壶价值的重要参考点,如有“桂花砂”、“芝麻酱砂”、“满天星砂”、“雪花砂”等情况,则会使价格攀升。
紫砂壶工艺价值定夺上,要看难度和大小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方壶制作比圆壶难;花货制作比光货难(一般情况下,特殊情况例外);大壶制作比小壶占料多、成本大;名人制作比一般人影响大。这些方面都可使价值增大。
个人风格体现在价值方面,主要是其代表作品价值体现大。比如时大彬方壶、圆壶;陈鸣远各类仿生器如南瓜壶、各类动物塑形如龙、凤、鸭、兽、蛙形器物及壶;杨彭年调砂壶、同陈曼生合作诗画壶;邵大亨各类几何型壶(光货类);黄玉鳞仿供春壶、各种调砂壶等等。当然,制壶大师们往往是多面手,制造各类壶都不在话下。但只要有了个性风格,其它类型作品价值也都能随之水涨船高。
须反复强调款识的价值之重要。虽然现今还不能断定是否本人原创,但有款识比无款识价值大。如上所述由于现今采取以精品器物款识为参考接近原创字体的一种约定默认办法,虽然存在一定水份,但实际已在流行。因此不能不重视款识。至于水份在断代时就已经挤出不少,特别是没有到代的作品款识要比到代的本朝作品款识价值弱,即后世仿款识比本朝款识(不论本朝仿不仿)价值要弱得多。也就是说,后世器物往往是一些寄托款,如能断出本朝器物,只要带款识要比后世器物的寄托款价值大。
古壶确认价值及思考,从古谈到今古壶品相如何,占有价值上的重要地位。我们发现一些拍卖成功的名品、精品古壶至今仍然斩新如初,甚至连使用痕迹都难看出。还有许多古壶至今还在使用,内部清洗得十分清洁。因此真、精、新仍然适用于紫砂壶的价值大小之确定。当然也有很多保留古痕迹的紫砂壶,一般外表求洁净,内部脏或有些无所谓,但外表痕迹如果很脏,肯定会影响价值取向的。最值得欣赏的是那些至今仍处于保养的很干净的紫砂壶,常年累月外表已有了洗不掉的典雅庄重的包浆,使紫砂壶品相增色不少,自然特受人喜欢。
也有些理论主张有痕迹,但痕迹的确不是紫砂壶断代的根本,识别时实不宜被痕迹所左右。还有的理论主张闻味儿,以古壶有无香味来进行确定,或以紫砂壶口部有无磨损来判定,都不可靠。还是那句话,是否古壶,决定于其造型、泥质泥色、制作和烧成工艺特点、时代或个人风格、款识等可靠性因素,而不是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