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新闻 > 普洱茶资讯 >
这和尚荤素不拒最爱吃茶
普洱茶
在茶史上,饮茶对于僧人有特殊意义,而僧众群体和佛教文化对于饮茶文化的传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苏曼殊的父亲叫苏杰生,今广东珠海人。他年轻时在日本横滨经商,壮年之际茶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名重一时。苏曼殊出生在日本,一生经历堪称传奇。他精通多种语言,又集多项才能于一身。
他的日常生活,茶是一个自然的存在。在《燕子龛随笔》中,苏曼殊坦言:“余年十七,住虎山法云寺。小楼三楹,朝云推窗,暮雨卷帘,有泉,有茶,有笋,有芋。师傅居羊城,频遣师见馈余糖果、糕饼甚丰。”
苏曼殊描述的这种生活环境和氛围,与他齐名的弘一法师和八指头陀都有过深刻的体验。有泉有茶有方法,即可进入陆羽推崇的境界。除此之外,苏曼殊还有糖果和糕饼作茶点。他在诗中写道,“丈室番茶手自煎,语深香冷涕潸然”。
 
这里的番茶,李叔同在虎跑过断食生活时,也曾带去饮用过。番茶是日本茶中比较亲民的一种,等级不高,“原料取老叶或较硬的叶片,大致呈现扁平状。原料来源有两种,一是采摘硬化之后的茶叶进行制造,另一种是粗制茶在加工成最后的成品前所挑剩的部分。”也有人认为,日本各地制作的特色茶,统称为番茶。打个比方,这个特色茶,就像如今云南各个山头产的茶,可以统称为“山头茶”。日本的京番茶有烟熏味,和下关沱一样。
 
因为喝茶的原因,苏曼殊对茶文字更加敏感。他曾经将《采茶词》编入《文学因缘》这本书中。这组采茶词是写胡适家乡徽州茶区的完整系列组词,有三十首之多。原词是精通文墨的徽州人写的,采用竹枝词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可以最大限度的传播徽州茶。
根据后世学者的研究,组词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徽州茶商。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曾将此词抄写在精美的纸张上送人,后被翻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采茶词》亦见Williams所著The Middle Kingdom,系Mercer学士所译”。
 
《文学因缘》中,他把这些词与李太白、白居易、林黛玉等人的诗放在一起,可能反映了一种审美趣味。从茶文化交流角度看,他对这组词的偏好,为我们留下了解读徽州茶的密码。他曾经有过一次靠近徽州的机会,最后却停留在离祁门很近的安庆教书。跟他一起喝茶的人叫郑桐荪,他的家乡地处太湖流域,这里出产名茶碧螺春。
胡适一生钟爱徽州茶,在国外留学时,多次写信回家要茶。徽州茶中,松萝茶一度成为中国绿茶的代名词,而松萝茶在技术层面的贡献,除了徽州外,在传播过程中,还影响到福建、湖南等茶区。这组竹枝词最有价值的就是松罗山采茶场景:
晓起临妆略整容,提篮出户露方浓。
小姑大妇同携手,问上松萝第几峰?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徽州,男性早早外出谋生,做了“徽骆驼”,采茶工作全部由女性承担。从徽商群体的角度来考虑,商业资本形成的过程中,劳动资本是“商业资本最原始的形态之一”。从徽州茶业的形态来考察,女性群体不仅承担了采茶工作,受制于气候的限制,种植茶树的农家妇女还要部分完成茶叶的初制。对此,《采茶词》中有非常形象的描述:
纵使愁肠似桔槔,且安贫苦莫辞劳。
只图焙得新茶好,缕缕旗枪起白毫。
 
但从采摘鲜叶到作为商品的茶叶,中间还需特定的加工、包装和运输等环节,等运到上海,进入郁达夫观察下的茶馆、丰子恺描述中陪吃茶的上海红灯区时,不知倒过多少人手,费了多少人力、物力。但对苏曼殊这种花钱如流水的人来说,吃花酒,喝徽州名茶,实在算不得什么。
曼殊得钱,必邀人作青楼之饮,为琼花之宴。
曼殊于歌台曲院,无所不至,视群妓之尤如桐花馆,好好,张娟娟等,每呼之侑酒。
注:本文为删节版,全文见《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
文|李明,茶业复兴编辑,微信号:Lust2013
图|取自各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1]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M].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47.
[2]柳亚子编订.苏曼殊全集(修订版)[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版,2011.
[3朱少漳 编.曼殊外集:苏曼殊编译集四种:汉英对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4]江岚.苏曼殊·采茶词·茶文化的西行[N].中华读书报,2014-05-21017.
 
作者:李明
日期:2023-08-02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