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前那些与茶有关的岁月,明代的茶事活动是中国饮茶史上一个由繁入简却充满文人气质、山水气韵的巅峰段落, 更加强调品茶时的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审美情趣的营造。
明初,唐代的末茶趋向衰落,明太祖朱元璋罢贡团饼茶,促进了散茶的普及,叶茶和芽茶成为茶叶生产和品饮的主导。到明朝中期,饮茶才普遍改为将散茶直接用沸水冲泡,明人认为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
饮茶方式的一大转变带来了茶具的大变革,很明显,紫砂壶赢得了那个时代并延续至今。
明代最为崇尚紫砂或瓷制的小茶壶。明代冯可宾在《岕茶笺》有记载:“或问茶壶毕竟宜大宜小?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的见得恰好,一泻而尽。化而裁之,存乎其人,施于他茶亦无不可。”
据说,因为当时有嗜茶的文人建议“把壶从大改小,做成一把可以一手持之、一手捋须吟诗的雅器。”于是一代紫砂大师时大彬开始改制小壶,并将制壶工艺手法和壶型大小规格基本固定下来,并流传至今。
小壶于茶可以使茶汤润厚、香气高扬内蕴,品茶人不宜多,二三人即可。同时对茶师也有很高的要求,壶形、茶量、茶类、水温需一一契合,汤韵品味方达到最佳。
泡茶法承习清代至民国史记“工夫茶”泡法。泡茶选用的壶型自已顺手怡情即可。推荐绿茶选口小身秀挺的壶型(如思庭、龙蛋等),红茶选用壶型圆润秀满的壶型(如西施、一粒珠等);乌龙茶选用同绿茶的壶型以更能展现复杂的香气和多韵的滋味;泡普洱茶,陈年乌龙茶,多选用口阔腹扁、胎质疏松的小壶,(如石瓢、仿古等)。泡普洱熟茶可选用壶型圆润的壶型(如水平壶)壶型与茶类不是固定搭配,非此不可,每人根据个人泡茶习惯因茶因境而选。
清人徐珂也有记说“工夫茶”: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有以长方瓷盘置一壶四杯者,且有壶小如拳,杯小如胡桃者。(《清稗类钞.饮食类.邱子明嗜工夫茶》)
小壶瀹茶,汤珍少,味绝佳。如得真味,可一炉一铫一壶一盘一杯,如有几客,以四杯之数为循品。好茶需慢品,好雅需慢啜,免去“牛饮”,得益和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