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施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其丰姿婀娜,貌美倾城,令人赞叹。西施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浣沙女,其天生丽质,妩媚动人,真可谓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啊!有诗云: 樱桃小口一点红,一屡长发似彩虹,虽无粉黛胭脂色,古来英雄谁不宠。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谋复国,献西施给吴王夫差,实为要西施去颠覆吴国,吴国除夫差外都知道西施是间谍,以伍子胥为代表的大夫们时时都想杀西施,但苦于无证据,因为西施是从不干政,也不说三道四,必须说的也一定会说的圆润。只管与夫差嬉戏玩乐,以耗其国力,荒其朝政,终使吴国灭亡。
在一些戏剧中演绎的情节是,西施助越国灭掉了吴国后,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吴王夫差,在一种异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脱,最后自缢于馆娃宫内。此说法虽不一定真实,但也从侧面说明了在人们心中,西施不仅是貌美倾城,更是位高洁、耿直、 坚贞的女子。
未出土时已有节---- 西施竹
历代的紫砂艺人对竹吟咏不断,创造出大量以竹为题材的紫砂陶艺作。竹之挺拔、常青不凋之色,以及竹的摇曳之声和清疏之影尽入壶艺,并借以象征与表现虚心、高洁、耿直、 坚贞、思念等情志和思想,构成了紫砂壶情志依附竹意象、情志贯注竹意象、情志超越竹意象的竹壶类型,从而显示出了竹子清新淡雅、幽静柔美的审美特征。
西施竹的主体壶身,完美演绎了浣沙女丰满诱人的美乳,而壶嘴、把、盖钮则取竹段,生动自然,挺拔清秀。竹自清高,壶亦清高。“竹”是品性高洁的植物,“未出土时已有节,及凌云处尚客套”。竹,因四季常青,人们把“松竹海”并称“岁寒三友”;又因竹竿挺秀、朴直不阿而把“梅兰竹菊”称为“四正人”。
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成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成品是生活必须品,竹刻、竹编是久长的民间工艺美术,竹文化也是慌张的风尚文化,民间有“梅开福贵,竹报三多”“竹报安全”之说。西施竹既有西施的丰姿婀娜,又有青竹的挺拔清秀,可谓是柔中带刚艳而不媚,自有一身的清高之气,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紫砂艺人们通过对“西施”这个完美生动题材的分析与理解,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一把实用紫砂器勾勒成让人联想绵绵的千古情节。
我们的艺术创造者们,总想把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呈现在世人面前,使热爱生活的人们尽情的享受生活,尽享艺术创造的成果,同时“她”也在开启你的想象,愉悦你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