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友强的家乡在普洱北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景谷县。在这里世世代代生活的人们经济收入的来源主要就是种茶和加工、贩卖茶叶。从小在茶山的成长经历,滋养了他对茶叶尤其是普洱茶的深厚感情。在上小学和中学期间,郑友强因为家庭困难,不得不利用假期在当时的云南四大茶厂之一的景谷县茶厂做小工。当时的县城并不大,厂里的技术员和老职工不是亲戚,就是父母的熟人朋友,或是同学的父母。郑友强很勤奋,有悟性,厂里的技术员和老职工都很喜欢他,很热心地给予他全面指导。郑友强参与了制茶的各道工序,很快就掌握了不同的普洱茶加工技术,并养成了对茶的浓厚兴趣。
2008年,郑友强来到了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攻读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经济学家、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永佶教授和李克强教授。在北京读博那几年,郑友强有广泛的接触各类朋友的机会。当时,许多朋友喝过他从云南带来的茶后,都觉得他的普洱茶和其它的普洱茶不一样。郑友强说原因其实很简单,云南每年茶产量30万吨左右,用于加工普洱茶的有8万吨左右,但古树茶产量不到800吨,只占普洱茶产量的1%左右,在800吨中,由于古树茶园往往与现代茶园混杂,采摘中是大小树混采,以及有意识的添加,纯的古树普洱茶的产量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市场上很难喝到纯的古树普洱茶。郑友强的普洱茶,味道与众不同的原因之一就是采用纯的古树普洱茶原料。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直特聘画师、中华后勤书画院艺术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三才艺社社长徐广伟博士在喝过他的茶后,当即泼墨挥毫,为他题写了“极品贡茶”四个字。
2011年,郑友强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回到了原单位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在北京的老师和师兄姐弟妹、朋友中,他是唯一的一个在普洱工作的,因此当他们需要普洱茶时,都从郑友强这里购买,销量不断增加。很快,他就被委以重任,担任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老景谷普洱茶厂的厂长,专门生产加工纯料古树普洱茶。2013年,纯料古树普洱茶销量达到两吨多。2014年仅春茶的定货量就有五吨多,不过由于收购纯古树普洱茶原料困难,实际供货量只完成了两吨。在茶收购和销售过程中,郑友强坚持亲自到农户家中和地块收购,以产定销,决不销售不是自己收购和加工的产品,所销售的产品都有他本人签名。
由于出生成长在普洱茶区,部分工作又和普洱茶息息相关,早在2002年,郑友强就通过调研写了《普洱古树茶资源调查》、《普洱野生茶树资源调查》等调查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并为多家企业编写有关普洱茶种植和加工的可行性论证报告,为企业争取茶产业方面的扶持资金。近三年来,由于对名茶山茶需求的增加,郑友强不断深入易武、布郎山、景迈山和勐库等知名古普洱树茶区,对各茶区的古树茶地块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并同一些有古茶树的农户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一次,郑友强在公安部《中国防伪报道》邵光社长休假期间,带他在易武、布郎山、景迈山等著名普洱茶区考察,邵光社长深入到深山茶地,看到了预想之外的古茶树,品尝到了由郑友强亲自加工的普洱茶独特的味道,再看郑友强博士和茶农一样的穿着、娴熟的采茶手艺以及与茶农交流中的亲密感,邵光社长有感而发,特意给他题写了“博士农民”四个字。
郑友强说,同样的茶叶采用不同的制作工艺,口味是不同的。目前他所在的老景谷普洱茶厂主要产品有古树普洱茶系列和乌龙茶系列。普洱茶系列原料采自易武、布郎山、景迈山、勐库茶区,以及无量山、哀牢山等传统普洱茶区中的百年以上的古普洱树茶,其中,有纯正的老班章古树茶和冰岛古树茶,加工方式有机器加工和手工加工两种。乌龙茶系列主要是以引进的优良乌龙茶手工加工的非标准化的产品。由于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没有任何中间环节,这些茶具有优良的品质和价格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