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嫁作宜兴妇,假日随夫返故乡。品阳羡茶,游大觉寺,受友人所托选购几把纯料、工好的靠谱紫砂壶。
看紫砂、选紫砂,至少有三个地方要去。第一个是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在馆里看看宜兴历代名陶、名壶,开开眼界。
再有是紫砂工艺厂,眼下的紫砂厂早已改制,不过厂里有很多大师的工作室,进入紫砂厂大门,往里走随便找个人问一下就能找到名师工作室,其中汪寅仙、顾绍培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都在这里做壶。
最后还应该看一下中国陶都陶瓷城,如果不是陶瓷城开了那么多紫砂店铺,将一个个紫砂工艺师集聚起来,紫砂不会有如今兴旺的局面。
古人曾说,“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古称阳羡,这丸土即是紫砂陶土。而紫砂的魅力除了传承百年的手作工艺之外,更在于原矿紫砂陶土独具的双气孔结构,让茶汤香醇。
“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紫砂泥越来越少是事实。”宜兴市松华紫砂泥研究所所长吴松华称,“但紫砂原料问题被某些人扩大化了,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市场上,化工壶有,但原矿紫砂确是主流。宜兴陶瓷协会会长史俊棠称,宜兴市委、市政府已采取措施,从紫砂原料加工上进行监管、从市场终端产品上进行追根溯源。那些艺术表现力强的名人名作,可以充分保证其作品材质的高品位与纯正性。
“紫砂壶最基础的是泥料,最混乱最有危害的也是泥料。”王霏是福州一位紫砂壶收藏爱好者。他告诉记者,福州壶界,大多数人还是将紫砂壶作为泡茶使用,如果是假泥壶,会直接对人体造成伤害。
对于选购紫砂,坚持一分钱一分货的原则,碰上假壶的几率就会降低。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桑黎兵透露,一把壶一般需用1斤泥料,即使差点的泥料也要几十元,还要加上人工、包装、运费,还有烧制过程中的废品损耗等。因此学徒或普通工人制作的普通壶,一把售价在两三百元是比较合理的。
也就是说,如果一把紫砂壶的售价低于200元的话,那十有八九是假货。而对于那些好的紫砂壶来说,价格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有职称的工艺师制作的紫砂壶,一把进价至少要1000元,这种紫砂壶已经算是工艺品。
许多茶友拥有一把料好、工好的紫砂壶
从捏筑、盘筑到拍打镶接
陶瓷博物馆占地40000多平方米,展馆面积近4000平方米,内设10多个陶艺工作室,100多名工艺师在此研制陶瓷,让游客可以近距离观摩。
40多岁的沈琳是陶瓷博物馆一品轩的主人。一袭长裙静坐泥凳之前,黄色的紫砂泥到了她的手里,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一会儿被拍打成长长的泥片,一会儿被揉捏成小圆球。打泥片、划泥片、拍身筒、上满片等略带神秘色彩的古老紫砂制作工艺被一一呈现出来。
据说,全手工制作一把紫砂壶需要200多个流程,像沈琳这样砚泥弄壶近二十载的陶人需要全心全意三到四天方才能做好一把壶。
与景德镇、德化等其他地区的陶瓷器具依靠手拉坯成型不同,紫砂壶独有拍打镶接技法,工艺的流变遵循中国传统造器艺术由简而繁的规律。其实最初的时候,紫砂也不是拍身筒成的,而是手捏实心成型以后再掏空而成,叫做捏筑法;也有搓成细泥条盘旋堆筑成型的,叫做盘筑法。
从最初全靠一双手发展到明清,紫砂壶的制作技艺逐渐成熟。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政革、创新,形成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工具,拍子、矩车、搭子等数量大小几百种,质地有铜、铁、木、竹、牛角、塑料等各种材料。其中,转盘是紫砂工具的重中之重。
“自从195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高庄教授帮宜兴引进了铁转盘,原来半圆形的木转盘自此被圆柱形的铁转盘替代,不仅让紫砂成型变得稳定而便捷,也宜于上手,传承了几百年的紫砂工艺一下子进入新纪元。”
宜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葛盛陶庄的主人葛韬向笔者展示他收藏的木转盘,半圆状的木块,只有一个支点可供固定于泥凳。底部的不平整,以致拍打时木转盘也会随着拍打的力度左右摇晃,这就需要制壶的者长时间的学习和适应,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紫砂壶一大魅力在手作
上世纪50年代,是紫砂工业腾飞的年代,除了制作工艺进入新纪元,宜兴紫砂工艺厂的成立也是一件跨纪元的事。
据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副厂长时建明透露,由于战乱,从事紫砂壶制作者只剩了五十多个人。在政府的扶持下,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七位老艺人振臂一呼,三间草房一杆秤,将散落在民间的紫砂小作坊如珍珠串线般,组建了陶业合作社,也就是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前身。
这时期砂质优良,精品迭出,可以说是紫砂制造工艺能够流传到现在、发扬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后,宜兴紫砂工艺厂成功改制。一家国营企业的关闭换来了如今七百多家大大小小的民营、私营、股份制甚至中外合资的紫砂厂。许多至今在经营,在宜兴蜀山紫砂工艺厂旧址以工作室的形态存在。
在宜兴风兮砂紫砂厂,笔者“拜师学艺”,试做茶壶。接过师傅陶丽清递来的一块锻泥,上手的感觉细腻如丝绸。用搭子拍打泥片,打薄容易,要想打成长条却很艰难。
“师傅”称,就这打泥片的手艺,没有三个月是学不好的。将打好的泥片放到铁转盘上,迅速用矩车划出一个圆片。速度要快,否则泥片很快就沾粘到转盘上了。
“师傅”轻松就将长泥片围在这个圆片之上,一个惟妙惟肖的笔筒大功告成。可我这学徒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成功将他们缝合起来。只能拿出包饺子的手艺,一点点将两块泥片的边缘黏合起来。紫砂行当,没有三年的学徒经历无法出师,自己尝试之后,着实体会到传统手作紫砂工艺的复杂。
需要多年的学习与实践才能掌握紫砂壶的制作工艺
在工厂的壁柜上,一排排整齐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石膏。原来,这是紫砂效仿了青铜器翻模的制作工艺。随着紫砂茶壶造型的不断丰富,有些比较复杂细致的形状或装饰部件,就开始借助模具印压后再加工制作,这套翻模的方法从清中期开始在紫砂壶工匠中流行起来。
最初紫砂的模具是由木头所制,后来有人采用了陶制模具,其强度和稳定性超过了木制模,直到出现了石膏,因其诸多的优点而基本上取代了原有的各种模具。因成型简便、稳定以及高效,如今在市面上流通的宜兴紫砂壶,大多数采用这样的模具成型法,在市场上被称为半手工壶。
相比较而言,半手工紫砂壶工艺稳定性好、平整度高、统一性好、尺寸标准产量高。而采用传统工艺的全手工茶壶,唯有功力深厚的师傅在不断动态中找到平衡感,因此做出的茶壶线条比较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