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你所不知道的茶器之事
普洱茶
平日里泡茶过程中,白瓷、紫砂等是我们常见的茶器材质,还有很多材质的茶器我们很多少见到,比如银器、锡器等,这些是我们知道却不常见的茶具。茶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并有所记录的呢?本文作者和差偶们分享茶器的一些相关知识。
日常品茶,水母器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套配备齐全、装饰精美的茶器不但方便人们品茗,而且匠心独具的工艺还会给人以美的感受。不同时代,茶器之所以形态各异,盖因茶叶加工制作方法不同、茶具材质不同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同。
最早关于茶器的记载,是杜育写的《荈赋》。《荈赋》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全过程的作品。杜育写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翻译为今文,即是烹茶所用之水当为清净流泉,所用茶具,无论精粗,都采用温州一带所产之陶。
 
陶土作为茶器自古有之。陆羽在《茶经》中记载了多件茶器,包括许多煮茶用具,其中就有风炉。风炉用铜或铁铸成,像鼎的样子。在古代,有脚的器皿称为鼎,风炉的样子就与鼎相似。风炉壁厚三分,炉口上的边缘九分,炉多出的六分向内,其下虚空,抹以泥土。
陆羽是唐代人。《茶经》关于煮茶用具的记载,说明了早在唐代,人们对茶器已有讲究。上世纪80年代,在陕西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过一套精美的鎏金银茶具,是我国目前所知时间最早、组合最完整、等级最高的成套茶具。这组包括了从茶叶的贮存、烘烤、研磨、罗筛、烹煮到饮用过程所用器具,有茶笼、茶碾、茶罗子、茶炉、茶匙、茶盆、茶碗、茶托、调料盛器等,与我们现在看到的茶具已非常接近了。
到了宋代,人们对茶具的讲究,依据品茶需要,进入了一个高峰。范仲淹的“黄金碾畔绿法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说的就是茶具与茶之美。如果茶叶好而茶具差,品饮时就会情趣韵味大减,故古人说:“茶瓶用瓦,如乘跛马。”茶器反映了人们的创造智慧,技艺情趣。品茶,没了好的茶具,茶韵就缺了一半。其中,“碧玉瓯”即是玉碗,也就是瓷碗。宋代以前,最好的瓷器产自邢台,宋以后,浙江绍兴一带的瓷器超越了邢台瓷器。
 
宋代斗茶兴盛,最流行的茶具是建盏。斗茶时,讲究品鉴茶色,即茶与茶汤融合形成的茶沫颜色,因匹配黑色的建盏最为相宜,是故,盛极一时。出现了因窑变天目、鹧鸪等至今为人们所喜爱的兔毫盏。
茶具之演变,有一整套的传承。其中,水的作用至关重要,水壶由此在中国茶道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代茶圣陆羽《茶经》说:“以生铁为之……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里说:“瓶宜金银”。许次纾在《茶疏》中说“茶注以不受他气者为良,故首银次锡”。由此可见,古人对于煮水之器皿是推崇使用银壶的。
事实上,烧水、泡茶用具“首金次银再锡,后瓷陶再铜再铁”的提法至今仍然适用。目前,烧水水壶形制大同小异,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冲泡茶叶的需要,容量大多在700到1000毫升。金器用18K的已经很好,银器茶具由于其最为洁净、材质密度大,且能净化水质,用之冲泡茶叶不会影响茶味,成为了沏茶器具的首选。
锡仅次于银,具有吸收不纯物质的功效。以前在水质不好的地方,人们会把锡板放在井里净化水质,纯锡制品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因此,锡器茶具用来沏茶也是极好的。
至于铁器、铜器茶具,若不是天天使用,则不值得提倡。因为铁、铜若不常常使用,产生红斑绿锈的几率很大。
时下,人们崇尚紫砂茶具,然而实际上,紫砂密度低,水受热紫砂融入其中,沏茶易致茶味变化。
从保持茶味来说,茶器选择首银,次锡、瓷、紫砂、陶土。这几种材质的茶具由优及劣,有密度从大到小的规律。茶器密度大,材质不易溶于水,意味着保持茶味的能力更强。从这个角度说,瓷器茶具之所以优于紫砂,盖因其密度大,易于保持茶味。而陶土次于紫砂,则因陶土密度低,沏茶易串味。
如今,专家审评茶叶多用瓷器茶具,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其成本低于银、锡,二是保持茶味能力优于紫砂、陶土。
作者:佚名
日期:2023-08-22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