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友会 > 茶友论茶 >
1900年以前极为少见的小班章普洱茶多少人见过
普洱茶
年年来云南访茶的日子,每天叫醒我们的除了闹钟,还有梦想中心心念念的茶山。勐海的清晨,透过窗户向外张望,晨雾笼罩下的街道,昏黄路灯照耀下,尚且空无一人。早早的起床盥洗,用过早餐,打点好行囊,驱车前往今天的目的地勐宋访茶。那里有益木堂主王子富用云南话常常念叨的:“腊卡!”更多的人,习惯读作那卡。也还是从王工的口中,知道了那卡,更多了份对那卡访茶的期待。
往年入云南访茶,若说难事,非道路难行莫属。亦如四度到访云南的沈阳姑娘张知佳所言:“每次回去的时候都说下次坚决不来了,到了茶季,不长记性的又来了!”2013年,几经周折决意上勐海县勐宋乡寻茶,咨询了众多师友,看到我们开的居然是别克商务车GL8,一个个头摇得拨浪鼓一样。最后试着征求两位在版纳做了多年茶生意的韩国友人意见,得到的答复是:“保塘可以,那卡不行。”或许是连日的奔波过于疲惫,两辆车上的人都没有想起来给车加油,想着勐宋乡会有加油站,搜寻问询的结果让众人彻底傻眼,无奈之下只好返回勐海加油。自此养成了习惯,凡往勐宋都会下意识的看一下油表。此次偕同益木堂牧马人车队出行,依然如故,入山访茶,满满的油箱才是信心所在。
 
往年去勐宋乡的县乡公路坑洼不平,想起2013年,别克商务车老牛喘气般勉力往上攀爬,整车人无不提心吊胆,担心这车万一搁到半路上。2014年和2015年,虽然换作了租来的两驱越野车,仍然颠簸的车上的人跟开锅的饺子样上下左右乱撞。2016年春天伊始,去往勐宋乡的柏油路整修一新,不复往日坎坷颠簸之苦。从勐宋乡通往各个寨子里的乡村道路,早年都是砂石路面或者土路。果如友人所言的那样,商务车拼尽全力也只能到达保塘,去往那卡几乎成了一种奢望。2015年春天,得益于保塘寨一对年轻茶农夫妇的带领,避开正在施工的道路,绕道前往那卡。回程的时候,都不想再走回头路,结果绕到景洪市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才下到国道上,一天的时间大半耗在了路上,用来自浙江宁波的王芳所言:“整个人都不好了。”
2016年春天再赴勐宋,从乡里前往大曼吕村那卡寨的水泥路面,已经修到了距离寨子只有3公里的地方,较之以前简直就是换了人间。2016年11月6日,偕同益木堂王子富堂主共赴那卡,强悍的吉普牧马人嘶吼着在高山之颠辗转迂回飞奔。窗外,右手边的云雾似乎触手可及,车左侧的白云却在远处的山谷间浮动。距离那卡不过数公里,为山间云海吸引的车队停了下来,益木堂的黄杨林、顾宸懿更是跳到了牧马人的车顶上,在云海的映衬下,化身为一道风景。
 
若说江外古茶山,相见恨晚的非勐宋莫属。尤以那卡最令人朝思暮想,这是个只有40多户人家的拉祜族山寨。以历年来在勐宋保塘寨、那卡寨对拉祜族的印象,他们似乎有意与外界保持距离。在保塘拉祜族寨子古茶园里,两个正在玩耍的拉祜族小孩看到照相机,猴子般身手敏捷的就近攀上一棵树,藏身在浓密的树荫里,用手微微分开树枝向下悄悄探看。而在拉祜族那卡寨古茶园里,抬头望见一位拉祜族的少女站在一棵碗口粗的茶树上釆茶,瞧见有人拍照,羞涩的笑了笑,从近二米高的古茶树上凌空纵身跃下,转身到更远处继续釆茶去了。
犹记得2015年春天,那卡寨一位拉祜族茶农,向我们形容他家的茶来自一棵核桃树那么大,两个人都抱不住的大茶树,我们询问他树在哪里?他一本正经的说:“我带着你,从天亮走到天黑,都走不到。”逗得所有人哈哈大笑,他自己也嘿嘿的笑起来。象这样擅长与外人交流的拉祜族茶农,在那卡寨子,却也极为少见。
 
往那卡寨子背靠青山中的古茶园探看,资料上显示那卡有比较多的中小叶种,据我们实地在茶园里的抽样调查,真正占优势的仍然是高比例的大叶种、特大叶种。边走边看,尽量拣选大树抽样测量,树干粗壮的围径大都在60公分左右。出身拉祜族的曾云荣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民族文化学者,在勐海茶办工作了三十余年,先生参与制定的《西双版纳州古茶树保护条例》规定:清朝末年1900年以前的茶树称为古茶树,清末民初直到解放前也就是1900年~1949年栽种的称为大茶树,1949年解放以后栽种的茶树称为小树。
令人纳罕的是那卡的小气候,旱季竞然也向来多雨,好茶得来殊为不易。直到曾云荣先生为我们揭开了谜底:“勐海的冷空气与景洪的热气流交汇造成的。”今年春天,在那卡相熟的茶农家里喝茶,院里的毛茶正在晾晒,天空忽而落下一阵急雨,茶农着急忙慌把正在晾晒的毛茶收到屋檐下,刚收完太阳又出来了,只能又拿出来,如是者多次,令人颇为无奈。往年访茶的经历告诉我们,能有多大的收获,其实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遇上这样的天气,想要做出好茶,只能是望而兴叹了!喝了那卡的茶,古树、中树与小树,或许深受这天气影响,找寻不到往年的风韵,有得只有满心的惆怅。
 
从高处向下俯瞰,短短的3年时间,这个拉祜族古老山寨,渐不复昔日的传统面貌。取而代之的是水泥结构的新式楼房。好处在于,来自古茶园的收益,让他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也在客商的要求下,提升了晒青毛茶的初制工艺。往年想要一点好喝的那卡,唯有从茶农手里收购鲜叶,自行加工才能达到要求。如今的茶农,也舍得将资金投入建设日光房,尽量摆脱对天气的绝对依赖。
2016年的春天,公认的大气候条件好,然而那卡受小气候条件的影响,茶的品质较天气晴好时落差如此之大,正是让人深受教育。2016年11月6日,下午离开那卡,车过蚌冈,晨起云雾缭绕的美景不再,浓密的雨雾正在翻越高高的山岗,能见度不足100米。跑出数公里之后,一下子从云雾中穿越而出,回头望那云遮雾绕下的那卡,让人深刻的体会到了云南茶山,“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的变化。那卡,好的年景,茶总归是极好的,甚至于我都不喜欢别人称那卡为“小班章”,那卡就是那卡,有属于自己的风韵。
 
我相信,茶人大扺有茶祖神农的遗风,用自己的舌尖品味古茶。我笃信,茶人们亦有自己的信仰,年复一年,如虔诚的宗教徒般的转山,只为追寻自己的梦想。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走不动了,还有相伴相守的一盏古茶,供你回味云南入山访茶的时光,每一天云上寻茶的日子,都是再也回不去的旧日美好日光。原题《勐宋寻茶记》
作者:说茶网
日期:2023-08-23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