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紫砂收藏过程中应注意一个问题
普洱茶
有好多喜欢收藏上世纪80~90年代出口到港台新加坡和日本市场的紫砂壶朋友,在与我聊天,总是认为那时的原料纯净,制作者没有现在那样功利,当时紫砂从业者队伍也没有现在那么庞大,这些观点我基本赞同,但我的观点是那时候这些东西基本没有收藏价值,或收藏的价值不是很高。
 
也许这些紫砂壶的作者现在已经成长为高工、大师了,现在从港台日本回流到大陆,由于当时紫砂工艺落后,好多从业人员文化素养低下,基本都是运用数百年前已经存在并现在已被当代艺术审美淘汰的工艺和技术,这些不是他们的发现和创造,紫砂造型艺术观点当时比较落后,作品就没有大的收藏意义,买了这些“拾人牙慧”的回流壶更不用自豪了,这是无知的收藏。
 
为什么这么说呢?紫砂壶从明代中期诞生以后,几起几落,从明代董玄宰、陈眉公等文化人的推崇,到康乾盛士文人的追捧,再到清中期士大夫参与创作,一直到太平天国时的没落,民國兴新资本的加入,再到抗日战争的萧条,加上解放以后文革的破四旧,紫砂壶的命运一直是跌宕起伏的,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才逐渐兴起,由于刚刚解禁,那时候的紫砂壶从工艺技术来说只是恢复元气阶段,艺术表现力不是很强,由于海外订单蜂拥而至,使得粗制滥造的现象十分普遍,所以我说,那时候的东西少有收藏价值,这是其一。
 
其二,八十年代港台商人看中的基本上是仿古产品,也就是说,历史上名家经典造型受欢迎,如香港大收藏家罗桂祥去宜兴第一次订了一批紫砂壶,基本上是他自己提供原样(明清名家壶),要求实仿实,从原材料到加工工艺再到造型都要符合古人的东西,所以,那个时候基本没有什么创新。从艺术收藏角度来说,实际上只能算是工艺品,离艺术价值还比较远。
 
其三,由于当时紫砂成型工人只有400多人,而且普遍文化程度只有初中毕业,甚至更低,许多人学做紫砂仅仅是一种吃饭的手艺,其兴趣爱好不一定在紫砂艺术上,出现了后来许多人离开紫砂行业,去别的行业发展的情况,所以说,当时出品的紫砂壶绝大多数是泡茶日用工具。
 
其四,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顾景舟第一次被国家轻工业部授予工艺美术大师,是紫砂行业第一个获得国家级荣誉的人,再后来从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厂聘任,当时顾景舟厂聘的技术职务还只是工艺师,后来政府成立职改办,由此,宜兴紫砂行业开始了追求职称的序幕,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职称的紫砂艺人不足百人,这些人的作品应该说用现在的标准收藏价值不大。
 
作者:佚名
日期:2023-08-26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