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羊楼洞万里茶路访源头
普洱茶
我从小就喜欢喝茶,应该是受父辈的影响,爱喝并不讲究,却上瘾。几十年来一日可以无肉,不可无茶。记得早些年在北大读研究生时,一天早上吃得有点油大了,坐在公交车上就渴望着一口茶,心烦意乱,难受极了。进了校门就直奔小卖部买茶,人家说没有散装的,只有一斤整袋的。我也顾不得许多,抄起一包就要开水沏茶。几口过喉,烦躁顿消,气定神闲。过去老北京人最爱喝的是茉莉花茶,不管是居家还是茶摊,亲朋还是好友,大茶缸子大茶碗儿一捧,那个香味,沁人心脾。现在讲究了,跟南方人学,夏季绿茶,冬天红茶,还有什么“茶道”,一道道按程序来。这些繁文缛节咱北方人受不了,不爽快,起急,觉得还是嘟嘟咕嘟的“牛饮”好。
这些年,北京的市面上什么茶都有了。花茶就不说了,红茶、绿茶、白茶、黑茶等等,喝主儿也各有所好了。茶楼、茶馆、茶城遍地开花,茶香四溢。
现在咱喝茶也选择了,茶知识自以为也多了。最近,我和几位作家赴湖北省赤壁,到了那里的羊楼洞,才觉得自己孤陋寡闻。在这里,我长了个大学问。那就是在世界历史上,不仅有一条横向的跨国商路——丝绸之路,还有一条纵向的跨国商路——欧亚万里茶路。它贯穿中蒙俄,繁荣了两个世纪,成为连接沿线国家数十座城市的灵魂。两百年前的“万里茶路”,羊楼洞就是最初的主要启程地之一。
位于赤壁市区西南山里的羊楼洞,为湘鄂交界要地。赤壁市原称蒲圻,羊楼洞明清之际系蒲圻六大古镇之一,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这一带气候温润,土地肥沃,适宜茶叶生长。茶叶种植历史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
据史料记载,宋代曾一度以此地的砖茶作为通货与内蒙进行茶马交易。明嘉靖初,因为制茶业发达,随之集镇成型。极盛时茶庄200余家,人口近4万。古镇有5条主要街道,商旅店铺林立。这里的“洞茶”远销海外,作为“中国大茶市”,被誉为“小汉口”。据传早年俄罗斯的地图,湖北地区只标着两个地名,一是武汉,再就是羊楼洞,可见其因茶名气之大。
 
在来羊楼洞的路上,我们看到绿油油的万亩茶园,满眼生机盎然。
走进青山绿水之间的羊楼洞,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街旧貌尚存,一条主街宽有丈二,长约4余里,两边有数条窄巷。街面以青石铺路,石面上都有几条深深的的车辙,那是千百年来历代运茶的独轮车辗轧成的。北方的独轮车,不知为什么在这里叫“鸡公车”,难道与公鸡有什么关系。蹲下来仔细抚摸这条条沟槽,仿佛里面贮满了先人的汗水。此地有泉有溪,在老屋脚下流过,街道随地势曲折逶迤,让人有步换景移之感。这里还有一观音泉,水质清冽可口,是历代精制名茶的水源。羊楼洞隐约泛光的明清石板街,至今还辉映着当年的历史光影。走在古色古香又有些凋敝的街上,悠悠的茶香似乎从两边飘来,伴随茶香的,似乎还有当年茶商茶客们的谈笑声。我踩着或已磨光、或已破裂的石板路,思绪仿佛回到早年那熙熙攘攘的名茶重镇。
羊楼洞青砖茶,盛名并非虚传。它之所以著名,是其以老青茶为原料,经发酵、筛分、压制、干燥制成。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浓郁,汤色红黄明亮。尽管历经风雨沧桑和时代变迁,羊楼洞百年砖茶工艺、产业和品牌,仍奇迹般传承下来了。
据有关史料记载, 1861年,中国的第一块机制砖茶诞生于羊楼洞,标志着羊楼洞在湖北及全国,率先由手工制茶发展到机械生产砖茶,进入近代工业水平。
在这里,我才知道,慈禧太后闹肚子曾用砖茶治愈;毛泽东主席曾把砖茶作为国礼送给斯大林祝寿。压印有“川”字牌号标记的羊楼洞青砖茶,自古在蒙古族牧民中享有很高的信誉,至今不衰。多年来,我也曾经多次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饮用民族兄弟煮的奶茶,因为不知道所以没在意,说不定那块茶砖就来自羊楼洞。
羊楼洞砖茶的历史,极其坎坷。日本侵华期间,随着武汉的沦陷,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也践踏了羊楼洞,烧毁了这里的街道和茶庄,并将仅存的几家砖茶庄强行并入了日伪资本的“株式会社”。火光熊熊中,人们泼水灭火,致使铺路的街石纷纷炸裂,形成了今天的样子。
 
解放后,“中国茶业公司羊楼洞砖茶厂”又遭火灾,加之交通问题,1953年,厂子自羊楼洞迁至附近的赵李桥,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赵李桥茶厂”。据《茶业通史》记载:“新中国成立后,青砖茶和米砖茶都集中在湖北赤壁的赵李桥茶厂大量生产,以满足边销的需要。”
1993年以湖北省赵李桥茶厂为主要起草单位,起草了米砖茶和青砖茶的国家标准。同年“川”字砖茶被国家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国家工商总局认定“川”牌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企业又更名为“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 在茶厂生产车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李桥青砖茶”传承人甘多平先生接待了我们。他说过去茶厂制砖时,老板都要守在旁边,质量不用说,份量差一毫也要毁掉重制。现在更不能有半点问题,要传承的更是信誉。一排排高大的渥制茶叶的库房,我几乎看不到茶垛的尽头。茶垛下部有不少掏开的比人高的通风洞,好像地道一般。
今日名茶重镇的起源之功,应记在当年晋商的账上,是善于经营的山西商人相中了这里的茶。晋商精明诚信、勤俭耐劳,与此地茶农共同艰苦奋斗,都堪称是欧亚万里茶路的开路人。
历史上,北上的万里茶路去蒙古、俄罗斯通常是“走西口”或“走东口”。经今天的包头是“走西口”,过河北张家口则称为“走东口”。在漫长的岁月中,晋商与以羊楼洞为代表的赤壁一带的茶农栉风沐雨,携手并肩,不仅开辟而且创造了欧亚万里茶路的辉煌。
以近代为例:当时的人们习惯把晋商称为“西客”,时人记载:“清初茶叶均系西客经营。”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茶路运输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山西茶商把能够运用的交通手段用到了极致。从车、船到牛、马、骆驼,甚至人拉肩扛,无所不用其极。据记载,仅从张家口到库伦,骆驼等牲口要跋涉30多天,牛车需要两个月;茶叶贸易繁盛年代,茶路上络绎不绝的驼铃,遥相呼应的牛车,摩肩接踵的茶商,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茶路经济带,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又形成了多个茶路经济带。茶路走到哪里,就把财富效应带到哪里。茶叶集散地和运输枢纽中心,当时都成为富甲一方的繁华之地。
在这条茶路上,羊楼洞不仅向国外输出了茶叶,也输出了光辉的中华文明。靠羊楼洞神奇树叶制成的砖茶,中国人把自己的商业价值观也传播到了海外。“以诚取信、以仁取利”的信条,随着羊楼洞茶被带到遥远的异国。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俄时,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将“万里茶路”与新世纪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联通两国的“世纪动脉”。 2014年,赵李桥砖茶再次作为外交国礼,赠送给俄罗斯领导人。
说来也巧。前些年我参与了中俄油气管道工程建设,不久前又踏访了欧亚万里茶路远达俄罗斯的终点圣彼得堡。从羊楼洞到圣彼得堡,如此遥远的千山万水,我想,是羊楼洞的茶砖,铺就了连接彼此交流的道路。
 
透过矗立在羊楼洞古街尽头的“欧亚万里茶道源头”石碑,我们仿佛看到,形形色色的驼队商旅操着不同的语言,怀着不同的信仰,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共同行进在这条互惠互利的友谊商路上。这是先人留给当代中国、蒙古、俄罗斯的一份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在包括“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一带一路”建设中,“欧亚万里茶路”的历史文化传统,正成为中、蒙、俄三国再现“草原丝路”的文化共识。过去能够,当今更应该加深这种联系和友谊。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近年来赤壁市依托丰富的茶资源和深厚的茶文化,挖掘千年茶史、打造百亿茶业、重振万里茶道,已经风生水起。现在比如这个世界上煮了10壶砖茶,那么有3壶半就来自赵李桥砖茶厂,即羊楼洞砖茶。以“一带一路互联,万里茶路共赢”为主题的世界茶业大会,几个月前,也在这里召开了。世界各地的茶界人士汇聚到羊楼洞,也来瞻仰这欧亚万里茶路的主要起源。
 
走在羊楼洞的青石板古街上,作家们不时发出惊叹的感慨。中国作协的老领导、不久前刚刚被国务院聘请为中央文史馆馆员的作家张胜友,此次是抱病而来的,每天还在吃着药。他和我们一样,兴致勃勃地端详着每一件文物,眼神里透着发现者的神采。对于这位国内外知名的作家,我们都很敬重。和我们一样,地方陪同的有关领导陈中山、马景良、宋锦来等也很担心这位老作家的身体,劝他别累着。他却不以为然,似乎只对羊楼洞一见倾心。他指着古街激动地说: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如此源远流长的制茶历史,如此重要的欧亚万里茶路源头,如此多的故事,真应该拍成电视剧了。
如今,羊楼洞已被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国家有关部门授予赤壁市“中国青砖茶之乡”、“中国米砖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等称号。
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人,眼下还有些冷清的古街上,市里正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葺。已冷清多年的古街,犹如老树新枝,又将焕发出新时代的风采。一位年轻的茶店老板说:来羊楼洞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和我一样,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地返回了家乡。我很赞同这个年轻人的远见。在我看来,旅游,旅的是心情、旅的是文化、旅的是品位。要旅游,就要去有茶的地方。
 
这神奇的一片树叶沏泡的饮料,是世界上最天然、最纯净、最温柔的饮料。在举世人们饮用最多的饮料中,也是唯一不掺添加剂的饮料,不愧为中华乃至世界第一饮品。可以说,是包括赵李桥镇羊楼洞砖茶在内的中国茶,千百年来为全人类健康带来了福祉。
我也打心底里期望,满载着长江南岸羊楼洞茶叶的大船,借助国家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的东风,在新时期的“欧亚万里茶路”上继续千舟竟发,扬帆远航……
作者简介
康胜利,北京房山人。北京大学艺术学系研究生毕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石油文联全委会委员、副秘书长,曾兼任第六、七届中国石油摄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石油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石油摄影报》副总编,《中华儿女》、《石油与装备》杂志专栏作家。《法制日报》、《中国环境报》、《中国劳动报》等兼职记者。高级政工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编委。《中国艺术报》中国石油记者站站长。著有报告文学集《遥远的回声》,长篇报告文学《石油师人—转折》、《八千里气龙越神州》、纪实文学集《风雨如歌》等。报告文学《浴火布尔甘》199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入中学课本。2004年获国务院西气东输领导小组授予的“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先进个人”称号。曾获“人民文学杂志﹒报告文学奖”、 “中国当代散文奖”、第二、三届“中华铁人文学奖”等多奖项。
作者:佚名
日期:2023-08-26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