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女医明妃传》朱祁钰喝茶大穿帮
普洱茶
电视剧《女医明妃传》热播荧屏,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剧中的女医,开出了不少奇特的偏方。一时间,引来了中医学者的轮番解读。其实不止是中医方剂,这部剧中关于饮茶的镜头也多有偏颇。
盖碗茶:不能随便喝
《女医明妃传》第11集中,男女主人公坐在屋中互诉衷肠。谭允贤在朱祁钰的茶杯中,放入了一颗莲子。朱祁钰会心一笑,默默念了句:“莲子清如许”。谭允贤借着一颗莲子,表明了自己的贞洁。随着朱祁钰饮下这杯茶,俩人也正式确立了恋人关系。从某种程度讲,这杯茶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但这杯茶,也让《女医明妃传》成了穿越剧。
《女医明妃传》,以明中期为历史背景编写。但男主角朱祁钰手中端的盖碗茶,在明代还没有出现。其实,盖碗是编剧们非常爱用的一样道具。话不投机,主人公端起盖碗表示送客。心情烦躁,主人公摔碎盖碗表示愤怒。至于涉及喝茶的镜头,则几乎一律全用盖碗。可很少有人想过,盖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盖碗,由“盖”、“碗”和“托”三部分组成。所以,也叫三才碗或三才杯。其实,这三个零部件都是古已有之。但是它们大都独立工作,或者两两组合。到了清代,才将这三者组合在一起,成就了盖碗。从文物遗存以及文献记载上看,盖碗的出现大致在清代雍正年间。话句话说,《女医明妃传》时代盖碗还没发明出来呢。《女医明妃传》,朱祁钰喝茶大穿帮?
 
那《女医明妃传》的年代,到底怎么喝茶呢?
点茶法:贵族的游戏
明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明代饮茶的方式也可谓继往开来。首先,宋代的点茶古法在那时还依稀可见。明代朱权《茶谱》记载:
“凡欲点茶、先须熁盏。盏冷则茶沉,茶少则云脚散,汤多则粥面聚。以一匕投盏内,先注汤少许调匀,旋添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七分则止。着盏无水痕为妙。”
这位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他所撰写的《茶谱》,大致反映了明代早期的饮茶风尚。可见,那时自北宋遗留下来的“点茶法”仍在。当时的人,还可以熟练掌握点茶手法。朱权《茶谱》中收录“点茶法”,也可见这是上流社会的一种饮茶方式。
明初的贵族,在继承宋代“点茶法”的基础上也有创新。朱权《茶谱》记载:
“今人以果品为换茶,莫若梅、桂、茉莉三花最佳。可将蓓蕾数枚投于瓯内罨之。少倾,其花自开。瓯未至唇,香气盈鼻矣。”
 
将梅花、桂花、茉莉的花蕾投入茶盏中冲泡,在静候其默默绽放。单看这种玩法,又有谁敢说中国人不懂得情调与浪漫呢?其实《女医明妃传》的编剧,大可将这个手法照搬进第11集表白桥段。那种效果,远不是一颗莲子可比。
瀹茶法:神秘又熟悉
点茶法虽雅,但是毕竟过于繁复。到了明代后期,已经很少有人提及。时至今日,反而要去日本茶道中才能见到中国古老点茶之法的踪迹。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算是一件憾事。
但随着散茶的兴起,明代进入了“瀹茶”时代。通俗地讲,“瀹泡法”就是今天“壶泡法” 的前身。这种饮茶方式简便易行,且保留了茶叶的清香原味。所以,受到了文人们的追捧。“瀹泡法”,也开启了中国饮茶的新风尚。
明代这种“瀹茶”方法,比今天的壶泡法还要更为讲究一些。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载:
“先握茶手中,俟汤既入壶,随手投茶汤。丛盖覆定。三呼吸时,次满倾盂内,重投壶内,用以动荡香韵,兼色不沉滞。更三呼吸顷,以定其浮薄。然后泻以供客,则乳嫩清滑,馥郁鼻端。”
 
与如今先投茶叶不同,明代“瀹茶法”是先注水后放茶。用自己的呼吸,来量化泡茶的时间。每个环节的先后顺序、时间长短,都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这样泡出的茶汤,就有了“病可令起疲可令爽”的奇效。
可以说,“瀹茶法”是以茶壶为核心的饮茶法。也正因如此,紫砂壶在明代开始发展起来。再经过清代的继承与完善,最终成就了如今的驰名中外的紫砂壶技艺。那是后话,这里不多赘述。如今,潮汕地区仍保留着自己特有的饮茶习俗——功夫茶。而潮汕功夫茶的技法中,就有着明代“瀹茶”的痕迹。
借着《女医明妃传》的错误,简单梳理了一下明代饮茶风尚。但关于明代饮茶,可圈可点之处还有很多。以后有机会,再另作专题讨论。
作者:杨多杰
日期:2016-11-24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