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养身养心话禅茶
普洱茶
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在生活的当下完成觉悟解脱。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禅宗与茶道有很深的因缘,以“中土禅宗之祖达摩”来说,他也被认为是茶道的始祖。传说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时候,因为想追求无上觉悟心切,夜里不倒单,也不合眼。由于过度疲劳,沉重的眼皮撑不开,最后他毅然把眼皮撕下来,丢在地上。就在达摩丢弃眼皮的地方,长出一株叶子翠绿的矮树丛,树叶就像眼睛的形状,两边的锯齿像睫毛。那些在达摩座下寻求开悟的徒弟,也面临眼皮撑不开的情况,有的徒弟就摘下一片又绿又亮的叶子咀嚼,顿时精神百倍。于是,大家就把“达摩的眼皮”采下来咀嚼或泡水,以此作为奇妙的灵药,使他们可以更容易保持觉醒状态。这就是茶的来源。
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传统。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
饮茶是一种生活制度。佛教养生在日常生活中是禅、茶不离口,在生活的各处都离不开茶,就连对佛家最重要的祭拜佛祖的仪式中都要用茶当做祭品。饮茶不仅用做祭品,还是用来联系各位佛家弟子的纽带,一般寺院都有召集众弟子一块儿饮茶的习惯,他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可以一块儿讨论佛经,交流所思所得,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佛门有一套饮茶制度。在佛门的饮茶活动中,有相应的礼仪、地点和专门负责饮茶之人,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饮茶制度。佛家称饮茶的地方为“茶堂”,在这里可供僧人及香客品茶;负责饮茶的僧人有明确的分工,而且有专门的头衔,“茶头”专门负责烧水泡茶、为来客献茶,“施僧人”在寺院门口站立,为来寺院的香客敬献茶水,但是所敬之茶也会因为来宾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佛门有自己的茶文化。佛教养生饮茶不同于普通人的饮茶,他们把这看成了自己修禅静坐的一部分,形成了茶文化。佛家弟子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种“斗茶”的爱好,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开始于唐代,在宋代最为兴盛。宋代还出现了很多斗茶高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宋代斗茶僧人福全,他的斗茶技术神乎其技,令人惊叹于他的才思之敏捷,一些历史资料中对此有所记载,至今仍被很多僧人津津乐道。
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着的“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作者:佚名
日期:2023-09-04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