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友会 > 茶友交流站 >
紫阳的茶市文化
普洱茶
茶市
陕南茶叶草市因有汉江黄金水道贯通,可以很方便的与业已形成的水陆商业网络连接。唐人崔融云:“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崔融传》)。清代和民国的紫阳茶大都集散于西乡、汉中,运销甘肃、宁夏、青海等省,还沿汉江黄金水道远输华中地区。清代和民国紫阳较有名的茶叶贸易的“草市”,主要有宦姑滩、瓦房店、红椿坝、上七里(今划归汉阴县)、洞河、洄水湾、毛坝关、麻柳坝、蒿坪河等10余处。 
建国前,陕西的干茶铺是很有特色的。大体分两类:
一类是小茶铺。门面不大,一家一铺,一人一铺。资金不多,小本经营,以作零售茶叶生意为主,兼做茶叶加工和外销。茶的来源多直接向茶农购买,买回后动员全家劳力投入加工,细心拣择,分等分级,按质定价,此种劳作方式名曰“全家福”。遇上忙不过来的时候,也雇工拣茶;
另一类是大商号。雇有伙计,配备有帐房先生,有连锁店,乃至在外地设分号。抗日战争前生意做得较大的有乾昌大、天昌丰、义聚生、怀德堂、燮昌永等10余家。年销茶业约25万公斤(250吨),占安康市场运销总量的20%。抗日战争时期,安康城曾遭日机轰炸,紫阳则处安全地带,其间安康有德兴和、天昌丰、聚丰厚、钰源长、义聚生等13家商号集体迁到紫阳县的瓦房店,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街道空前繁荣,有“小汉口”之誉。这13家大商号年运销茶叶由战前的60万公斤(300吨)猛增至90万公斤(450吨),占全地区年运销总量的2/3。
 
茶市人物
建国前的陕南茶市是很有特色的。茶市最活跃的人物大体有下列几类:
一是茶庄老板。他们多是八帮商会骨干,商号名有德兴合、乾昌大、天昌丰、聚厚丰、钰源长、三义生、同义诚、燮昌永、福聚源、长庆荣、德茂合等。交易额较大,大批买进,或数万斤,乃至数十万斤;
二是外地流动茶商。主要有关中客、汉中客、湖北客和西北客。西北客以甘肃人为主,还有宁夏人、青海人,有藏胞、有回民。西北客购茶用现金,也用盐巴、毛毡、皮货、药材以物易物;
三是茶栈主。他们接待外地茶商食宿,收取住宿费,还为茶商提供收购门面和储存茶的库房,并代茶商出面联络小贩、茶滚子、牙子为其效力,茶栈主从中收取劳务费;
四是茶贩子。他们是小本经营,人员数百,较之座商灵活机动,连轴转着赶场,倒买倒卖;
五是茶滚子。他们随买随卖,瞬间获利,如驴打滚,故形象地称之为“茶滚子”。按时兴话说,就是茶市倒儿爷;
六是牙子客。他们不直接参与买卖,只充当中介人。每集有数十人之多,活跃在茶市的每个角落,紧紧粘住买卖双方,从中撮和,赚点蝇头小利。他们有善说六国的如簧巧舌,还创造了一套独特的“黑箱操作”方式,袖笼内捏手定价,论价多用只有业内人才懂得的行话;
 
七是拣茶工。多系集镇妇女。大的茶行临时雇的拣茶工多达百人,全县临时操此业者超过1000人。虽是小作坊,因劳动的集体性,使习惯单家独户悄悄打发岁月的家庭妇女们感受到集体劳动的愉悦。他们在这一年中为数不多的时日里,不仅有丰厚的收入,还可以交朋结友、说说唱唱、打情骂俏、交换信息,真是一举数得。一个熟练的拣茶工,每日可拣茶50斤左右;
八是运茶工。水上有茶船太公(今叫驾长)和他的伙计们(即水手),或背纤西进,或荡桨东流。上汉中、下河口。久而久之,“下河口”成了紫阳人“逛大码头”、“见洋广”的同义语。紫阳茶船很多,有时一次出港20余号,白帆连成一条线,衬托着青山绿水,很诗意,很壮观。不通航的集镇,茶叶运往山外,就靠脚力。脚力,紫阳人称之为脚夫、背脚的、背佬二、背二哥。
此外,茶市还有开茶馆的、说书的、杂耍的、卖狗皮膏药的,还有开烟馆的、开餐馆的,还有收税的、巡街的…….一个“茶”字使集市五花八门、多姿多彩。
作者: 丁文
日期:2016-12-14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