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大约到了三国时代,人们饮用的茶已有生食生煮及晒干收藏后羹饮蔬食变为饼茶,由于汉代乃至三国的茶史资料十分稀少,我们对于这种饼茶的制作方法不得而知。有可能是经过蒸青或者略煮软化压成饼再晒干或者烘干
唐代
到了唐代,人们饮用的饼茶是用蒸青制茶法加工。早期的茶饼制作由于采摘的茶叶基本上没有经过处理,因此制成的茶饼有很浓的青草味,为了去掉青草味。经过反复实践研究总结,创造了蒸青制茶法《茶经•三之造》
宋代
宋代茶类及制茶方法与唐代基本相同,但制法有所改进,贡茶和斗茶制度逐渐形成,团饼茶的精细制作及大发展是在宋代。宋代的茶叶生产较唐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全国茶叶年产量约达50多万担(1担=50千克)。由唐至宋,贡茶兴起,促进了茶的新产品不断涌现,当时的茶品分为四个等级,并逐渐演变成为各式的龙团、风饼。在制法工艺上十分讲究,茶叶采摘后先经拣选,然后用蒸。蒸是各种饼茶共有的一道程序。但蒸后的工序有所不同,有的蒸后研而压,有的蒸后压榨而研焙。
元代
以制造散茶和末茶为主,尚未形成单独完整的工艺,为团茶制作工艺的省略。元代出现了类似近代蒸青的生产工艺。元代王祯在《农书•卷书•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茶叶工序有具体的记载,即将采下的鲜叶,先在釜中稍蒸,再放到框箔上摊晾,尔后趁湿用手揉捻,最后入焙烘干。我国蒸青绿茶的制作工艺在元代已基本定型。
从改蒸青团茶到蒸青散茶,保持茶叶原有的香味。再改蒸青散茶到炒青散茶,利用锅炒的干热,发挥茶叶的馥郁香味。到我们今天所见的绿茶,这样一个制茶工艺的转变却经历了宋元明三代。大约三四百年的漫长历史。
明代
明代制茶技术有较大发展,以散茶,末茶为主。唯贡茶沿袭宋制,饮茶保持烹煮习惯,团饼茶仍占相当大的比例。明洪武初,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进龙团贡茶改进散茶。团饼茶除易边马外,不再生产。散茶独盛,制茶时杀青由蒸改为炒。作为唐宋时期为主导性的“蒸青”制茶法至明代为“炒青”制茶法取代。并逐渐成为主导性的制茶技术。
由于社会对于炒青绿茶的名茶需求日益高涨,要求“炒青”茶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制法更为考究。明人张源曾在《茶录》中做了详细的记述。明代“炒青”制法技术的理论总结已经系统化,标志着明代“炒青”茶日渐盛行并逐渐取代前朝“蒸青”茶。由于朝廷的诏令,散叶茶大力盛行,而自明代炒青绿茶广泛推广以后,炒青绿茶的工艺不断改进,各地生产不少各具特色的炒青绿茶。
散叶茶和绿茶的制茶史,反映了制茶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生煮羹饮到团饼茶),再从复杂到简单(散叶茶,绿茶的出现)。绿茶的产生,是茶类发展史上返璞归真的结果。
清代
清代制茶工艺发展迅速,茶叶品类已从单一的炒青绿茶发展到品质特征各异的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花茶等多种茶类,制茶工艺也有了空前的发展和创新,此时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具有精湛制茶工艺和丰富茶类的国家。
茶还是以前朝廷用来控制边疆的一个工具,边疆人民以肉食为主,需要茶叶帮助他们消食解腻。而他们那又不产茶,朝廷需要马匹作战,于是就用茶叶与马匹交换,不用银两直接购买。这也是普洱饼茶357g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