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这一句话,曾多次被人引用,但这是真的么?这一次,我们讲一讲这些白茶中小典故,让我们区分一下典故的真与假。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
现在很多白茶茶人、茶商往往会引用宋徽宗《大观茶论》中的这句话来表明白茶起源于北宋,并且被当朝天子大力推崇。但这是一个误点,因为宋徽宗笔下的白茶跟我们现在市面上所说的白茶其实完全不一样。
第一:《大观茶论》后面还有一句话:芽英不多,尤难蒸焙。
什么叫“尤难蒸焙”,这指的是制作工艺:既要蒸,又要焙;这工艺完全是宋代的,基本上与陆羽《茶经》上所写的茶饼制作工艺一脉相承。这跟我们现在白茶制作工艺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二:从品种上来说也是迥异。
宋徽宗所说的白茶,其实是一种白化的茶树,但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白茶,茶树并不呈现白色,只是因为经过加工后它的外层披满了白毫。据可靠史料记载,现在意义上白茶的发源,应该是在清末,而不是北宋。
“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白茶的名称最早出现在陆羽《茶经》 :“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很多人认为这个永嘉也就是温州的永嘉县,因为永嘉的南面刚好是福鼎,有一座太姥山。太姥山被认为是福鼎白茶的发源地。
但其实这也是一个错误的解释。因为茶经指的是永嘉东,而不是永嘉南,很多人觉得这是陆羽的笔误。但就算是失误,永嘉与太姥山实际距离也就只有一百多里。
还有就是太姥山有史料记载以来从不叫白茶山。陆羽《茶经》这么一个经典性的著作,是不太可能把南写成东,也不可能随意把一座山更名叫白茶山。
这两个点是很多茶友可能被误导的点,不过说到白茶典故,最开始的史料,还是离不开《神农本草》这一书。
据《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有学者认为白茶就始于神农尝百草遇害时,正因从茶树上摘下鲜叶咀嚼而解毒,从而认识了茶的药用价值。从那时起人们开始采摘茶叶,自然晾干储藏,渐而演变成现在的白茶。因没有史料考究,这也是一件智者见智的事了。
典故作为考据,那么现在白茶的品级标准就有严格的国家规定了。
白茶共分四个品级: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而白毫银针作为品级最高的茶,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称。
由于鲜叶原料全部是茶芽,白毫银针制成成品茶后,形状似针,白毫密被,色白如银,冲泡后,香气清鲜,滋味醇和,杯中的景观也使人情趣横生。茶在杯中冲泡,即出现白云疑光闪,满盏浮花乳,芽芽挺立,蔚为奇观。
而白毫银针两大产区主要为点头和磻溪,磻溪茶区对比点头茶区来说海拔更高,生长环境更加优质,茶叶的口感也就更加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