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十三行与岭南茶文化的变迁
普洱茶
清代托马斯版画,反映清朝官员对茶叶制作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2月10日讯:近期,《茶、器领世界·广州十三行茶贸易史证展》 在广州图书馆开展。现场展出大量清朝及民国时期的精美外销茶具、通草画、版画及文史资料,展品来源方式多样。
据悉,清代茶叶贸易在一时期形成了联通国内外的茶叶之路。中国外销茶的流通环节已经形成了完整、分工明确的生产流通体系,基本转运程序是:茶农——茶 贩——茶 庄 ——茶商 ——十 三 行——洋商——外国消费者。
广州十三行将茶叶贸易推向世界
据悉,自1737年乾隆帝规定只留广州一口通商后,在广州十三行到处可以看到来自产茶大区福建与徽州的茶商们。徽州茶商通过十三行外销安徽绿茶,并将此戏称为“漂广州”、“发洋财”,风靡欧洲的红茶则多由福建地区生产,福建地区不仅成为各地茶商的聚集之地,而且广州十三行行商中大多是福建人,如著名的潘家和伍家。
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为此次展览提供了大量的展品,其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外商求购绿茶则是从徽商等地采买,经由江西进入广州,再通过十三行行商对外出口清代中期国内的茶叶之路,与南京开始的丝绸之路、景德镇开始的瓷器之路在广州十三行汇合再延伸到世界各地。
国际茶叶贸易方面,根据《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所述,当时通过行商出口的茶叶,包括红茶,武夷、工夫、混合功夫、色种、绿茶、松梦、屯溪等。但由于西方对茶叶偏好的不同,因而不同的茶叶品种在出口贸易商有着明显差异,西方人往往难以接受带有苦味的绿茶,偏爱武夷红茶。
除英国之外、葡萄牙人、荷兰人、俄罗斯人都是茶叶消费大国。到清代中期红茶与乌龙茶超越生丝,成为清朝输出的首要商品。各类茶叶中红茶又排在第一名,如1838-1839年,广州口岸输出的茶叶中,红茶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19世纪20年代后,中西贸易的核心商品已变为茶叶。闻名世界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方面的账目都是以茶叶投资作为成本核算的,以至于有人把茶叶贸易比作东印度公司商业王冠上最贵重的宝石。
广州十三行改变岭南饮茶文化
岭南素来产茶叶,明代时期茶叶种植面积较以往就有大大的增加。一口通商后,更因为地利,无论是茶叶种植还是饮茶文化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西樵山曾经有“茶山”之名,鹤山、台山等地也盛产茶叶,也因此岭南的茶叶也列入了出口行列,在此基础上,岭南更加培育出了潮汕工夫茶,英德红茶等。
清代十三行的贸易更促进了岭南社会特有的茶文化。岭南地区自古“重商”、“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广州较早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馆、茶寮、茶居、茶楼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也出现了特有的“潮州功夫茶”的泡茶技法。茶友陈先生表示,他小时候休闲方式,就是大家在茶楼喝茶聊天。
因为从各地聚集的茶叶最终都需要在广州进行在加工和分装。为适用外国市场对茶叶的要求,满足外商对茶叶包装及品种分类标准的要求。广州的一些商人设立了一些茶叶再加工工厂和包装工厂。根据茶叶的等级不同,使用不同的包装,但无论是大箱包装的粗枝大叶还是小盒包装的精制茶叶都以铅条封装,包装完好的茶叶基本不会变质。
到了十八世纪末,为了保证茶叶的质量,还出现了受雇于公司及各个商号的茶叶专家。估量茶叶的品质和价值,并负责固定价格。
作者:佚名
日期:2023-10-09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