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北京的胡同里,各类茶餐厅异军突起,这些茶餐厅环境清新雅致,不仅有各种口味的茶饮,还有可口的快餐,令不少都市白领趋之若鹜。
事实上,在数百年前,老北京人的生活同样离不开茶。不管是富家子弟还是平民百姓,大家都喜欢喝茶。那时候,北京的街头巷尾,最常见的就是各类茶馆和茶叶铺。
如今,地安门外大街路东一座名为天汇大院的杂院,破败不已。很多人想象不到,一百多年前,这里曾经是车水马龙名噪京城的“八大轩”之首:天汇轩茶馆。
有文字记载,天汇轩茶馆建有房屋上百间,有雅座、庭院,还有为客人制作满汉饽饽的烤炉房以及大的马车停车场。这里是包容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等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场所,上至皇宫中的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下至车把式、蹬三轮的、说媒拉纤的应有尽有。
北京史专家金受申在《大茶馆》一文中曾有记载。
在当年鼎盛时,地安门外的天汇轩;前门大街的天全轩、天仁轩、天启轩;北新桥的天寿轩;阜成门的天福轩、天德轩、天颐轩合称京城“八大轩”。
旧时京城百姓,特别是八旗子弟讲究到茶馆喝早茶、吃早点。而天汇轩制作的艾窝窝、蜜麻花、喇叭糕、糖耳朵和焖炉烧饼等小吃点心,不仅甜咸适度,味道好,而且外形漂亮。其固定客户不仅有多家王府大宅门,更有多处“政府机关”。他们每天早上奔茶馆来,有时一泡就是一天。
清朝末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天汇轩茶馆被一把大火烧成废墟。
辛亥革命之后,社会时局动荡,清末的大茶馆已经衰落,代而之起的是中小型的各类茶馆。这些茶馆可分清茶馆、书茶馆、棋茶馆以及季节性的临时茶棚等。清茶馆就是简易的茶馆,方桌木凳,配以小型茶壶、两个茶碗,水沸茶舒,浓香扑鼻;在春夏秋三季,茶馆则会在门口高搭天棚,棚架或房檐椽头下,挂有木板招牌,招牌下红布条穗,迎风飘扬,顾客多是城市贫民和劳苦大众。他们一边喝茶一边谈茶经、论鸟道、叙家常、评时事。
到了上世纪30年代以后,社会动乱,物价上涨,人心浮躁,能静下心来品茶的人已越来越少,茶馆纷纷关闭。这以后,北京街头还出现过茶摊,卖大碗茶。来喝茶的都是劳动人民,纯粹就是喝水解渴。
上世纪20年代,被毁的天汇轩旧址兴建起天汇商场,后逐渐衰落,日伪时期至解放前,这里已成为贫民区。上世纪50年代,住有30来户人家。东西走向有四排民房,最南面是个奶牛场,养有十多头奶牛。院内最北边有一排房是砖瓦灰盖的,其余几排房只能算是棚子。
2012年,地铁6号线兴建,政府决定天汇大院拆迁疏散。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天汇大院的前世今生,已全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