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这些普洱茶美诗词--武亦姝也不一定知道
普洱茶
三、宋楠与《恭和御制驾幸翰林院赐宴分韵联句后复得诗四首并示诸臣元韵》及其他乾隆时期朝臣所写与普洱茶有关的诗词
(一)宋楠其人
就目前掌握的材料,并没有太多关于宋楠的资料。《清实录雍正朝实录》中有“雍正十一年,壬午。谕翰林院,选拔庶常。原以作养人材……张映辰……宋楠、六十八员,俱改为庶吉士,分别清汉书教习。”乾隆元年《浙江通志》中有“宋楠,建德人庚戌进士,癸丑庶吉士”的记载。在《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皇清文颖》编修人员中,有“左春坊左赞善臣宋楠”的记载。
通过这些资料,大概可以分析出:宋楠是浙江建德人,雍正八年(1730年),即庚戌年,考取进士,雍正十一年(1733年),即癸丑年,被选拔为庶吉士,至乾隆年间时,他已被提拔担任左赞善一职,参与《皇清文颖》的选辑编纂工作。
 
(二)《恭和御制驾幸翰林院赐宴分韵联句后复得诗四首并示诸臣元韵》收录《皇清文颖》卷八十七、八十八中,其中第二首诠释与解读如下:
原诗:
左安门外集鹓鸾,拜赐齐峩日下冠。
宝纻欲寻刀尺制,龙缣仍入画图看。
高丽纸砑轻云母,普洱茶分小月团。
秘笈琅函尤郑重,敬从学海溯波澜。
1、左安门外集鹓鸾,拜赐齐峩日下冠。
诠释:(1)左安门:北京外城南侧三个城门之一,位于永定门东面。如果理解为永定门东面的“左安门”,因其距离皇宫较远,且与历史记载的“乾隆皇帝驾幸翰林院”不相符合。故而在此诗中,“左安门”应指“长安左门”,一是因为长安左门,位于天安门前的东侧,古时又称此门为“龙门”,或称“青龙门”,以附“左青龙、右白虎”之意,或谓“孔圣门”,意由孔圣之学而登此“龙门”。二是因为翰林院旧址在今北京东长安街路南侧,距长安左门较近。此处的“左安门外”即代指“翰林院”。(2)鹓鸾(yuānluán):鹓、鸾在传说中都是瑞鸟。比喻朝官、高贵的人或贤者。唐代高适《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鹓鸾粉署起,鹰隼柏台秋。”(3)拜赐:拜谢他人的赏赐赠予。出自《礼记·玉藻》:“大夫拜赐而退,士待诺而退。”(4)峩:峩同“峨”,意为“高冠”。古代大夫以上所服。亦指戴高冕,受爵赏。(5)日下:旧时“日”指帝王,“日下”指京都、京城。唐代钱起《送薛判官赴蜀》诗:“边陲劳帝念,日下降才杰。”明代高启《送王孝廉至京省其父》诗:“君言省觐敢辞苦,况是日下非天涯。”(6)冠:在我国古代,人们把系在头上的装饰物称为“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四种,其中“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此处指官吏的礼帽。
解读:这一天,乾隆皇帝驾幸位于长安左门外的翰林院,我们这些在京城为官或是在翰林院就职的人济济一堂,纷纷拜谢皇帝对我们的封赏与恩赐。
2、宝纻欲寻刀尺制,龙缣仍入画图看。
诠释:(1)纻:指纻丝,又做注丝,即后世所谓缎。光滑、平整、柔软、亮泽,最能体现丝织物的优点。纻丝在宋,既欠成熟,又不流行。入元,形势一变,纻丝备受统治集团喜爱,在官府作坊里,纻丝的品格普遍较高,装饰图案往往采用多种等级较高的动物纹,还有妆金、妆银的。(2)刀尺:剪刀和尺,裁剪工具。此处指“服装的制作。”唐代杜甫《秋兴》诗之一:“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3)缣(jiān):双丝的细绢。《说文》解释,缣就是双丝的缯。汉以后,多用作赏赠酬谢之物,或作货币。但在此处代指“缣帛书”,是简策装书以后的一种用丝织品书写成的书。缣帛书要比竹简方便得多,因为缣帛柔软而光滑,而且书写时易着墨,幅面大小也可以根据文字多少任意裁切。《字沽》上说:“古之素帛,依书长短,随意裁绢”,意即如此。帛书的形态,一般是一篇文章为一段,每段叠成一叠或卷成一束,称作“一卷”。如今的图书称“卷”,就来源于此。
解读:华丽珍贵的纻丝,需要使用剪刀和尺子才能制成高档的衣裳;绣上龙纹的缣帛,等待画师在上面绘上精美的图案。
 
3、高丽纸砑轻云母,普洱茶分小月团。
诠释:(1)高丽纸:古代高丽国所产之纸。北宋陈槱《负暄野录》云:“高丽纸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此纸多为粗条帘纹,纸纹距大又厚于白皮纸,经近人研究,宋元明清时我国书写所用高丽纸,大部分是桑皮纸。清乾隆时我国有仿制的高丽纸。(2)砑(yà):字从石从牙,牙亦声。“牙”本指动物犬牙。“石”与“牙”联合起来表示“犬牙形的石头”。引申为用犬牙形石头模拟动物磨牙行为来加工皮革、布帛,使其紧实而光亮。(3)云母:矿石名。俗称千层纸。晶体常成假六方片状,集合体为鳞片状。薄片有弹性,玻璃光泽。白云母可供药用。宋代苏轼《濠州七绝·彭祖庙》:“空餐云母连山尽,不见蟠桃著子时。”(4)月团:团茶的一种。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宋代秦观《秋日》诗之二:“月团新碾瀹花甆,饮罢呼儿课《楚词》。”清代孙枝蔚《雪中忆吴宾贤》诗:“平生不识孟谏议,何人为寄月团茶。”
解读:用犬牙形石头磨过的高丽纸比云母还要轻盈飘逸,皇帝赏赐给我们的普洱茶,有大有小,有团状,也有饼状。那些饼茶中形状稍小的,就如一轮轮月亮一般精致。
4、秘笈琅函尤郑重,敬从学海溯波澜。
诠释:(1)笈:本义为竹书箱,多用竹、藤编织,用以放置书籍、衣巾、药物等。此处代指书籍,典籍。(2)琅函(lánghán):书匣的美称。前蜀韦庄《李氏小池亭》诗:“家藏何所宝,清韵满琅函。”此处亦代指书籍。宋代晁补之《引驾行·长春》词:“待琅函深讨,芝田高隐去偕老,自别有壶中永日,比人间好。”(3)学海:比喻广阔无边的学问领域。清代赵翼《上元后三日芷堂过访草堂》诗:“学海迷茫未有涯,何来捷径指褒斜。”
解读:皇帝赏赐给我们的书籍,十分珍贵,我们这些大小官员,必将恭敬地学习,从中探究广阔无边的学问。
 
(三)《恭和御制驾幸翰林院赐宴分韵联句后复得诗四首并示诸臣元韵》成文时间考证
查阅由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的《清实录》,其中记载:“庚午,幸翰林院。……掌院大学士、及翰林官、跪迎。车驾入谒先师孔子。礼成。……大学士鄂尔泰进爵。赐群臣宴。大学士以下、翰詹诸臣、并部寺科道之由翰林出身者,咸与。……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福敏、陈世倌、史贻直、礼部尚书任兰枝……以次赓续成章。……宴毕,赐乐善堂全集、性理精义各一部,及绮绢茶果有差。上起更衣。复宣示御制七言律诗四章,诗曰:……玉版挥毫盈凤沼,花瓷赐茗擘龙团。……驾兴。随幸贡院。”裘曰修在其《驾幸翰林院记》中记载:“赐乐善堂文集、性理精义各一部,又名茶文绮及他物有差。上起如清秘堂,群臣趋出候。”
乾隆九年十月二十七日(公历为1744年11月30日),翰林院修葺完工,乾隆皇帝驾幸视察。当天,翰林院掌院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大学士福敏、陈世倌、史贻直,尚书彭维新、张照、汪由敦,礼部尚书任兰枝,还有刑部、户部、兵部、工部等上上下下当朝的各级官员以及当时翰林院大大小小的文官一百六十余人齐集一堂,恭迎乾隆的到来。乾隆皇帝心情大好,在翰林院大摆筵席,赐群臣宴,赐给每人《性理精义》一部及自己的诗词集《乐善堂全集》一部。又根据官员等级,赏赐每人数量不等的绸缎、瓜果,还有普洱茶。乾隆皇帝兴之所至,向朝臣们展示自己所作的七言律诗四首。其中第二首如下:
瑞旭曈昽霭扇鸾,筵开翰墨会衣冠。
五车四库从来纪,刘井柯亭取次看。
玉版挥毫盈凤沼,花瓷赐茗擘龙团。
济川自古资舟楫,便欲因寻学海澜。
前文曾提到乾隆写过一首《烹雪用前韵》的诗词,该诗是乾隆尚未登基时所写,其中有“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明显对普洱茶充满赞美之情。而在此处,乾隆则以“龙团”代指普洱茶,从诗词中让我们感受到他对普洱茶的推崇之意。这首诗也是乾隆作为皇帝以诗词记录与夸赞普洱茶的重要文献资料。皇帝写了诗词,做臣子的自然要附和。于是,当天参与宴会的大小官员们纷纷作诗唱和。在翰林院担任左赞善一职的宋楠因此写了《恭和御制驾幸翰林院赐宴分韵联句后复得诗四首并示诸臣元韵》这首诗。从这些史料来看,宋楠此诗成文时间非常明确,即乾隆九年十月二十七日。
 
同样是在《皇清文颖》一书中,收录了大量的清代官员以《恭和御制驾幸翰林院赐宴分韵联句后复得诗四首并示诸臣元韵》为题,记录当时乾隆皇帝亲临翰林院,为翰林院的大小官员们赐宴盛况,大家吟诗作赋。这些诗词多为奉和酬唱之作,辞藻华丽,内容空洞。但却为考证普洱茶历史文化留下可资参考的珍贵文献。
当时的大学士张廷玉写有:“共听箫韶仙乐举,近瞻黼黻瑞云团。”大学士史贻直写有:“法酒擎来仙露润,宫袍赐出锦云团。”时任从一品礼部尚书任兰枝写有:“宴比传柑璚醴满,乐和孤竹紫云团。”这里“瑞云团”、“锦云团”、“紫云团”都是代指丝绸锦缎,并没有提及普洱茶。但左都御史刘统勋写有:“甘露亲从天上得,纵敎凡骨也登仙。”户部侍郎梁诗正写有:“谱传乐府箾韶奏,宴锡官厨湛露团。”
时任正三品副都御史的励宗万(即励廷仪之子)在诗中写有“拜赐名茶烹凤饼,捧归文绮剪花团。”通政使张若霭写有:“千丝心茧霞成绮,八饼头纲雪泛烟。”詹事张鹏翀写有:“防边小凤烹清茗,阁外飞鸿散紫烟。”少詹事裘曰修写有:“光贲尚方云锦丽,香分仙品露芽新。”编修杨述曾写有:“香茗分携甘露渥,青绫拜赐丽花团。”时任正六品中允的董邦达有:“颁来琼笈兼文绮,捧岀花笺并月团。”
时任翰林院编修的邹一桂写有:“茗颁六诏黄金嫩,锦锡三吴紫凤团。”(这里的“六诏”即代指云南)当时还只是庶吉士身份的庶吉士窦光鼐:“资清试酌冰瓯茗,气直欣看玉鼎烟。”庶吉士周孔从写有:“瑶筐再捧丹霞锦,碧椀新烹紫凤团。”庶吉士张泰开写有“裁身宫锦分鸳绮,沁齿天香散凤团。”
这一系列诗词中提及的普洱茶,有各种称谓,如“甘露”、“湛露团”、“凤饼”、“八饼头纲”、“仙品”、“香茗”、“龙团”、“月团”、“紫凤团”、“凤团”等。前文提到的乾隆皇帝在翰林院赏赐朝臣物品中,《清实录》里只是简单记录了“茶”,并没有明确就是“普洱茶”。乾隆皇帝当时的诗词中也只是以“龙团”代指普洱茶,其他朝臣要么用“凤团”、“紫凤团”等代指普洱茶,要么没有写明。
单从这些资料,很难看出当时赏赐的茶品就是普洱茶。幸好还有宋楠在诗词中明确写明乾隆皇帝赏赐的是“普洱茶”。如此一来,宋楠的诗词就为我们的考证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从査慎行、励廷仪、宋楠等人的诗词来看,我们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早在康熙年二十年,即距今三百多年的1681年以前,当时产于云南的普洱茶已被外界所知,并得到云南地方官员的重视,将普洱茶作为朝贡皇帝的贡茶,进入皇宫大院,成为皇室贵胄追捧的茶品,而且被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作为珍贵的赏品赏赐给朝臣、宠臣。在古代,皇帝的赏赐往往象征着身份地位和荣耀。正因为此,当皇帝赏赐普洱茶后,査慎行、励廷仪、宋楠等人极为看重这种待遇,专门赋诗记录此事,并在个人的诗词中明确提及“普洱茶”。
二、在古代,茶以新为贵,即使是普洱茶也不例外。査慎行诗中“制成贡茗味芳鲜”的“鲜”字,就说明康熙赏赐给他的普洱茶,是当年新入贡的。张若霭所写的“八饼头纲”,前文诠释过“头纲”指惊蛰前或清明前制成的首批贡茶。邹一桂的“茗颁六诏黄金嫩”,更是明确指出乾隆皇帝赏赐的普洱茶是来自云南的当年头品春茶。
三、团茶及饼茶本是宋代时期福建一带制作贡茶的工艺,但到了明代被朱元璋废除,禁止使用此工艺。但在整个明代,大量军人或老百姓被派往云南屯田,大量官员、工匠也进入云南,团茶的生产工艺便在偏远的云南保留下来。到了清代,唯独云南的普洱茶在形状上保留了宋代的团茶及饼茶制作工艺,因此被当时的人以“龙团”、“月团”、“紫凤团”等称呼代指。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有关普洱茶的文献记载过于稀少,令人遗憾。但是,在卷帙浩繁的文献中,还有很多是我们没有查阅过的。这也提醒我们在查找有关普洱茶的文献资料过程中,不应只局限于“普茶”或“普洱茶”这两个词语,还应开阔思路与眼界,根据这些信息从各种历史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从而能挖掘出更多的普洱茶历史文化文献。
作者简介:詹本林,云南昭通人,曾撰有《普洱茶流入台湾渊源考证》《晚清状元郎袁嘉谷的普洱茶情缘》《乾隆皇帝赠送英王乔治三世的普洱茶去了哪里》《乾隆皇帝品评普洱茶〈烹雪用前韵〉诗试注解》等文稿在《云南文史》《普洱》《普洱壶艺》(台湾)等刊物发表。
作者:说茶网
日期:2023-10-19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