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但是很少有人分析过。
你是否也有同感?
生于茶区,混迹茶“圈”十多年,接触过的爱茶人、茶商、茶人为数不少。发现:对茶的掌握能力,极其参差不齐。有的人,学茶的时间很短(一两年),他就对茶的品质,工艺特征,优缺点等把握的很到位,而有的人,学了十年八年、甚至一辈子,依然不懂茶。看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为什么,该怎么学茶了。
— 1 —
这并不是悟性的问题,也不是学的不努力。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茶信息的切入点出现了问题。所谓茶信息,就是茶的基本资料。比如,真实的原料产区。打个比方,低海拔的外安溪铁观音,这样的茶青,不管工艺多么精妙,制作出来的茶,在口感,感官,叶底的韵味方面,都有极其明显的特征。在学茶时,要是把低海拔茶青当高山茶来学,那所有的努力都将功亏一篑,白学。
相反,学茶时,若知道这是低海拔茶,用嗅觉、味觉记忆记住了产品特征,那有一天,哪怕是盲品,碰到这样的茶,就能轻而易举的做到了然于胸。
以上所讲,强调的是学茶第一点,信息必须是正确的!
— 2 —
大家都知道,茶叶的制作过程变数特别多,工艺方式也很多。作为一个喝茶人的话,你不必完全掌握整个过程。但是,你要做的是:找几个“准确”的、有工艺代表性的茶对比着喝,以便找到不同工艺制作出来的茶,所体现出来的不同香气,口感,外观。这样,对不同工艺才能做到心中有底。
拿龙井来说,到底是绿龙井好还是黄龙井好?是青香好还是豆香、板栗香好?如果启蒙老师告诉你绿龙井新鲜,绿龙井好,而你也一直是也是按这个方向学习,我想,在碰到真正的好龙井、黄龙井时,你是否会不屑一顾,或是嫌弃人家是陈年茶?突然想起一个笑话,从来都是喝假茅台的人,当他碰到真茅台时……
以上所讲,指的是,千万不要被外行人误导,否则就真的老虎老鼠傻傻分不清楚了。
— 3 —
两个饼子,一个装过玉兰花,一个装过茉莉花,闭上眼睛,用鼻子有多少人能准确的分辨出来?
关于准确的香型问题,这事一个麻烦事。目前研究发现,茶叶中形成香气的芳香类物质多达600多种,可见,不同的香型之间的区别是有多微妙,这就会造成极其相似的香味,这个时候公说公有理……,所以,学茶初期,不要太过于专研香味,别人说这是桂花香,你就死磕这是桂花香,也许有人觉得是兰花香呢?毕竟,每人的嗅觉不一样,文字素养水平不一样,这会直接造成表达出来的结果不同。
这个时候,你要做的是:这到底是否是花香,还是简单的茶香而已,是否有杂味,持久度如何,变化性层次感够不够。
— 4 —
记得有个茶友,在和我交流某款铁观音时是这样表达的:这款茶,传统工艺制作,打开时里面看起来茶量比较少,因为这茶很珍贵,原料比较少。香气方面,入口时水含香,有明显的谷物香,类似芝麻,类似黄豆香。
且看直面茶(公众号:直面茶)的角度怎么分析这段话。所幸,这款茶之前我也喝过,否则想理解到位他的话还是需要揣摩的。①关于看起来量比较少的问题:因为确实是传统工艺制作,条形比较紧结,颗粒感比较强,故密度比较高,看起来比较少。而不是什么珍贵,原料少,所以包装的茶量比较少。②闻起来有谷物香、类似芝麻香、黄豆香。妈呀,听起来香型好丰富,层次感特别强,好想买了尝尝,有没有?其实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因为是传统工艺制作而成,所以,茶叶的发酵比较到位,比较重,火功方面比较优秀,用小火慢炖,让茶的含水率低于5%,焙到熟透,有轻微浓香的感觉。就是这样形成的所谓的“谷物香”……
如果学茶时,你的老师是那样教你的,那这茶得这么学呀?玩函数呐?脑细胞死光光……
以上所讲,学茶时,能用工艺特征简单说明的,千万不要去摸索、推敲既复杂又抽象的形容词文字。云里雾里,修仙呀……
以上4点,属于学茶时很多人走过的弯路现象。看他三遍,这是宝典,可提防“黑出租”绕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