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友会 > 茶友交流站 >
古树、纯料、砍头茶的故事
普洱茶
很多人研究茶艺,研究艺,而忽略茶。
很多人研究茶文化,研究文化,而不研究茶。
总的来说,大家都在围绕茶做文章,这总比骗子好,总是一种茶文化的推广,我认为是一种茶文化的扩充,需要宽容地看。所以,我批判骗局,而不批评夸张。
当然,那种借茶艺而设坛,甚而设道者除外,把卖茶弄成宗教,实为骗局的变种。
现在的茶文化,尤其是茶艺,有其畸形的地方,大多数重于形式,而乏其内容。比如大多数普洱茶艺,绝大部分是汉文化的继承,而非云南茶道,云南茶道是典型的汉文化的茶道与边疆民族文化的融合,至于是哪一种文化占主导,我以为不重要。
某种角度而言,茶席、茶艺可以吸引更多人介入茶文化。任何文化的了解均需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任何文化的了解都是从门外汉至于门内汉,由形式而内容,由茶艺而了解茶性。
我个人更多研究茶性之一切,当然,难免有错漏,好处在于,现在市场的真大师逐渐愿意说话,愿意教我,而我则愿意分享给读者。
所谓茶性,是指茶叶的性味及特性。包含了的性温、性寒及其中间地带的中性。这是一个比较严苛的说法,而我指的茶性,则内容广泛,包含历史、包含种植、包含采摘、包含茶种、包含加工、包含仓储等等一切宽泛的内容。
之所以谈茶性,而不谈文化,实在是茶文化太过于泛滥。
说到了解茶性,则免不了谈及上茶山。
每年春茶,毫无例外,茶商茶客大家都忙于“春茶秀”。之所以说是“秀”,是因为大多数人只是在茶王树旁边照张相片,拍一连串茶马古道的相片,证明自己去收古树茶而已。所以,市场上9块9到2万9一片的茶都可以叫班章,这两种茶里面其实都可以跟班章村不沾边。
有很多江湖大师只是表演专家,并不是要让学生真实了解茶性。
有的江湖大师站在云抗大树系列的边上,说,你们看,这就是古树。其实,他们不知道,这就是江湖大师批判的所谓“台地茶”,所谓的灌木茶。实质上,云南大叶种,无论是种子种植还是扦插种植,只要不刻意矮化,都可以尽情长高,直到形成“古树茶”状。
古茶树是指百年以上的茶树,这种说法有其科学依据,根据植物学的界定,百年以上的树称为古树,那么,百年以上的茶树自然可以称为古茶树。这一点,在茶界、学界均无争论。
所谓的纯料茶,是指特定的山头,百年以上茶树的茶叶。比如班章茶,是指老班章村的古树茶,则可以称为纯料茶,而不是指老班章村的云抗14号,市场也没有“老班章纯料台地茶”这样的说法。
台地茶是指台地种植的茶树,专业的叫法叫小树茶,或者现代茶园茶,这里面再细分为老品种或者新品种,老品种是指种子种植的,也就是长高了就是古树茶那种,新品种是指扦插种植的。
这样的概念,在勐海区域是成立的,而在易武区域则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比如市场热捧的“桐菁河”、“弯弓”、“麻黑”古树,绝大部分是“砍头茶”,如果按照勐海区域的分类,只能叫台地茶,或者最多叫做“小树茶”,或叫生态茶。
 
所谓砍头茶,是一种民间的说法,茶学上称为“台刈”,茶树均要台刈,其原因在于茶树和人一样,有其衰老的过程,其壮年期在30年-60年,然后,茶树即衰减。所以,中央领导人李瑞环来云南考察时问邹家驹先生,老树茶到底好不好,邹先生说:“男人老了无精子。”这个说法是比较客观的。
当然,从云南古树茶形成的独特茶叶的生态,独特的市场现象,以及延伸的茶文化的角度而言,古茶树是个宝。
茶文化也好,茶性也好,毕竟是要综合来判断的,因为主导这一切的人,那就需要考虑社会的发展背景,需要考虑人的感受,而不是仅仅是从茶叶的内含物质去分析市场的对与错。
市场自然有其消解的力量,无论是32万的班章茶,还是10元一公斤的小树茶,在个性化的时代,其各有受众,并不影响。
从某种角度来理解,普洱茶是需要掌握历史,掌握背景,才可能喝得懂的茶。至少,基础性的知识和概念的掌握,对于大多数茶客而言,更能理解“茶性”!
作者:吴疆说普洱
日期:2023-10-24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