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文化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向外传播发生在唐朝鼎盛时期。大批外派官员、家眷和士兵将茶叶消费习惯和茶叶文化传至任职地。在武则天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时间里,中国直接经略中亚地区,继续将茶叶文化传播推向顶峰,影响范围西南达伊朗边界,西北达咸海,北面达巴尔喀什湖,南面达现今巴基斯坦北部地区。我沿这一区域的阿拉木图、杜尚别、德黑兰和卡拉奇转了一圈,考察当地的饮用品种、煎茶方法、品饮习惯和涉茶器皿。可以确认,大唐帝国强大时的中亚版图最终形成了现今的中亚绿茶消费区,而阿富汗是这个区域的中心。在阿拉木图茶叶包装厂,我拍摄保留了一张一群女工包装绿茶的照片。厂长说,红茶销售主要在北部地区和城里的俄罗斯人群。杜尚别商店里都有绿茶、茶砖出售。中亚绿茶消费区是历史最早、规模最大,保留中国早期饮茶习惯最忠实的国外市场。研究中亚地区的茶叶文化和消费习惯,有助我们加深对唐代泡茶和品饮方式变化过程的理解。
唐代处于制茶起源时期,揉捻方法尚未进入加工过程。未经揉制的茶叶还不能直接冲泡成饮。泡茶方式受制于加工工艺。唐代先后用过两种方法来解决茶叶细胞破碎出汤:先是煨煮羹饮,靠持续高温沸水溶出茶汁;继而发明了碾碎冲泡,在方便性上大大前进一步。茶叶和相关文化传入中亚地区,发展上显然还处于烹茶阶段。天宝战争后唐帝国日渐衰弱,吐蕃和南诏联盟切断了河西走廊。唐代后期出现的碾碎冲泡方式(见法门寺出土的熹宗皇帝碾茶工具)传到了日本,但却没能重新传入中亚地区。炒青加工又炒又揉,干茶不用碾碎可以直接冲泡,在方便性上又大大前进一步。揉茶工艺开始进入几乎所有的茶叶加工过程。揉制绿茶也曾流入中亚地区,但这里的人们还继续在传统的惯性中生活,煨煮已经可以不用煨煮的茶叶,只是烹茶器皿与时俱进,在外形和功能上不断改进。
中亚绿茶销区四周,除东方中国外,南、西、北全部是红茶销区和产区。阿富汗的南面和西面国界,几乎是按红绿茶来划线。公元621年,唐朝在现今伊朗和阿富汗边界设置了波斯都督府。我来到里海附近的伊朗茶园。1931年,这里开始种茶,面积231公顷,现在已经发展到32000公顷,生产却只有红茶。我们采摘几公斤鲜叶,当晚在驻地用饭锅做了炒青绿茶。伊朗人看得目瞪口呆,专门跑去报告农业部长。这包绿茶后来成了送给部长的礼物。巴基斯坦年进口消费红茶十万吨,但靠近阿富汗边境一带的狭窄地段,当年属于唐帝国版图的区域,却至今保留着绿茶消费习惯。本.拉登的藏身地阿伯塔巴德就处于绿茶区域。
1838年,英国人在印度试验茶叶生产,同时发动了第一次英阿战争。在其后一百多年时间里,除第二次、第三次英阿战争外,阿富汗多次遭受外族入侵,战火不断。有趣的是,入侵军队几乎都来自红茶区域。在茶人眼里,这更像是一场茶叶战争。英国人是喝着和带着红茶去的。他们也一直试图生产绿茶卖给阿富汗,但没有绿茶生产历史的印度却怎么也做不出好绿茶,对在阿富汗受欢迎的晒青绿茶更是摸不着头脑。折腾了一百多年,直到1950年,印度才记录了52吨茶叶的业绩。
武则天去世后五年,阿拉伯帝国替代了大唐帝国在阿富汗的位置。中国人走了,茶叶文化却留了下来,牢牢扎根于这块土地。在其后的一千三百多年时间里,阿富汗被众多异族统治了一千多年,他们带来各种各样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但他们也无一例外被这里的茶叶文化感染浸泡,最后入习相随。
世界屋脊上静静躺着一条由东到西、贯穿藏域全境,继而穿过印度河崇山峻岭,最终通向中亚大漠的茶路。雍正时期清政府官文里有一句话:“西藏资茶养生”。藏民投资贩茶,集贸易和运输为一体,形成西藏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千百年来,藏民一步一个脚印,马驼、人背、牛载,将一包包茶叶运到阿富汗。多数时间,藏族马帮只到四川打箭炉或云南丽江进货,急要货时,也会直接进入云南产区。
漫漫长路的挑战不仅仅是雪山激流、恶劣气候,还有刀光剑影、病魔瘴妖。抗战前一年,匪首李家顺、李开文集结200匪众在普洱恩乐镇把边江边伏击从茶山购货回来的藏族马帮。马帮开枪回击,一百多人与倍数土匪激战一天,从早上9点打到下午4点。马帮伤亡10多人,800多匹骡马和茶叶被劫。易武的老人记得,抗战刚结束,三百多匹马的藏族马帮来到学校边的山坡驻扎多日。其中一个藏民不幸中瘴病故,从此长眠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