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有“宝剑破敌肠”的杀伐义气,有一种耿介,很好看,但在上一辈人看来,有些莽撞,有些冒犯。甚至有时候有些犯忌,有些可笑。但直率的年轻人有直率的体面。
一些入行很多年的大汉,喜欢持“茶龄”的老资格,而给人毁三观。看叶底闻挂香摸条索观脉络,分析颜色毫毛锯齿,然后说采摘环境、土壤结构、摊晾程度、杀青状况、揉捻方式等等,一惊一乍,小树大树张家村李家寨更是斩钉截铁,把人唬得不轻。其实权作一个游戏,谈笑是可以的,商榷也有必要。从种植、养护、采摘、制作等上面,结合茶种、气候、生长环境等的考量,确实能够有一个综合性的揣摩,评估,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
摸多了石头过河,你总懂点河水的深浅,河水的温度质感。
“茶性”的理解能力是不是一个伪概念?个人觉得不是。普洱茶制作技艺有无“金线”?个人觉得有。是不是一款好茶,有没有一种普世的判断?个人觉得有。但专业制茶者,茶商和普通消费者,对茶的整体评估,确实是有出入的,有很多的误会和差距。有三言两语不能说明白的地方,非亲身试茶,亲身制茶,亲身体会所不能。
资质尚浅,但多年的观察下来,个人觉得:
一个茶,有其好的部分,也有其平庸的部分。
好的部分到一个程度,而平庸的部分又不添乱,便是好得可以,值得推介。
“添乱”的意思是,有些部分,是建议不可取的,比如杂味、农残。
有些部分可以等等,比如春茶的青味,在压制后慢慢褪掉;比如刚烈的感觉,尚且可以等一等,存一存。
而还有些部分,一些人的体质或口味无法接受,比如强烈而不化的苦涩、酸味、特定仓味等。
青衫的贪狼熟茶,虽然厚度层次感稍差,但最难得的纯净感,一个熟茶里面的纯净,它占住了,而且沙糯也好。而阿滇很喜欢的清风徐来,浓酽不够,但作为秋茶,清秀的香,纯净的汤汁,有几个同价位级别的茶能够相较一二?
还有很多微妙的区别,需要茶龄,需要识茶的经验,以及经验的准确度。比如“水厚”“化感”“香沉”“香融于汤”“压舌感”“喉韵”“茶气”等等。
还有一些香味,你说的是南辕别人喝到的是北辙,比如樟香、药香、花香、果香等。
甚至是,一个茶里有“不可救药”的杂味,而另一些小白喝到的是“难得一见”的奇香。你觉得的寡薄叮刺挂,一些人可能觉得“味道好奔放,好猛啊”。
所以什么叫懂呢?不过是一群摸石头过河的人形成了一些共识而已。
我们欣赏“驮诗丈天涯”的浪子情怀,无欲无争,不证自明。
所以制作头春取名[悠悠],除秽吐新,洒脱去繁,与爱这个味道的人共振。
PS:[悠悠]是一个什么样的茶?泡十次,尽管状态再不佳,八次可以感受到它的这种特别的地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