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喜欢喝茶的大宋君民活出了自己的味道
普洱茶
“茶禅一味”这个观念,产生于宋。
写下这四个大字的,是两宋之际赫赫有名的克勤禅师。其真迹在南宋时期被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荣西高僧带回东瀛,现在作为镇寺之宝珍藏在奈良大德寺。这就至少证明了两点:
一、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的两宋
二、禅的味道,就是宋代茶的味道
奇怪!难道时代不同,茶味也不同?
茶是中国特有的传统饮料
正是。
我们知道,茶树虽然是中国土生土长,也早为我国的植物学家和医药学家发现,却因为茶汤有明目、提神和醒酒等功能,长期以来是做药用的。
饮用,是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大行其道者,则是禅院、禅师和参禅的人。
此后,茶便成为中国特有的传统饮料,甚至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物和代名词。其过程,则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流行于唐,大盛于宋,普及于元。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元代杂剧中常常出现的说法。
不过,像今天这样用开水冲泡散条形茶叶,是明代以后的事情,此前的饮茶方式则五花八门。
比如,用开水煎煮茶叶叫“煎茶”,用开水冲泡茶末叫“点茶”。唐代的煎茶还要放米、奶、盐、姜、葱和香料,相当于麦片粥。
茶味,当然各不相同。
那么,宋代的茶,什么味道?
诗的味道。
宋诗如茶
唐诗如酒,宋诗如茶。
事实上,宋诗无法获得唐诗宋词的崇高地位,固然由于后者无与伦比,自身又有爱发议论爱讲道理的毛病,也因为不够刺激。其实宋诗不乏佳作。
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禅。正如我们在《禅宗兴起》一卷中所说,自从百丈怀海进行了宗教改革,参禅与农耕就难解难分。禅院的僧侣固然要参加劳动,耕读为本诗书传家的士人也不妨从中悟得般若智慧,哪怕农作不过做做样子。
 
只有喝茶,是当真的。
茶道之境界
宋代上流社会的饮茶极其讲究。
比如点茶:
茶饼
点茶先要用纸将茶饼包好捶碎,再用碾子磨成细末,然后用茶罗筛。
茶膏
筛出来的茶末放进茶盅,加沸水少许调成茶膏。
茶汤
茶膏调匀,再用沸水冲成茶汤。
汤花
这时,要用茶筅(读如显)轻轻敲击,直到产生泡沫。泡沫叫汤花,也叫云脚,要求鲜亮雪白,到达苏轼所称“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的效果。
茶香飘逸,汤花轻溅,水雾朦胧,这又是什么境界?
宋代瓷器的境界。
 
宋人更享受生活
的确,宋人比唐人更享受生活,尤其是士大夫。
唐代的诗人会借着酒劲,唱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怀才不遇的满腹牢骚。宋代的词家却不一样,哪怕官场失意,也照样与三五友人围炉品茗,参禅论道。拍案而起,击节而歌,恨不能“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也有,但要到靖康之后。
即便到那时,也“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就是宋带给世人的初步印象:
无病呻吟的文人词,一碰就碎的细瓷器,宁静悠闲的山水画,琢磨不透的禅,以及需要细细品味的茶。
与汉和唐相比,宋显得文质彬彬。
但这是不全面的。即便宋词,就并非只有柳永、晏殊和欧阳修,也有苏轼、陈亮、辛弃疾。何况宋代还有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兵器工业,岂能只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实际上,宋文明是一个极为兼容的复合体,或者相当和谐的矛盾体。仅以词而言,便豪放与婉约并存,典雅与俚俗兼有。
展示于瓷器,是既有流光溢彩如均窑,又有含蓄莹润如汝窑。表现在舌尖,则既有美食,又能品茶。难怪他们的城市既是田园的,又是市井的;既有勾栏瓦舍,又有数不清的书店,以及可以清修的寺院和高耸入云的宝塔。
宋,大雅大俗。
据《易中天》
 
作者:道一茶叶
日期:2023-11-04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