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几千年来中国人如何喝茶和制茶
普洱茶
中国人用茶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我们在喝这杯茶时,不禁会想:古人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喝茶,这样制茶呢?
— 目 录 ——
喝 茶 演 变
制 茶 演 变
1|远古时代:吃茶治病                   1|远古时代:生吃鲜叶
2|春秋至魏晋:煮茶做菜、做粥    2|春秋至魏晋:从生煮到晒干
3|唐代:煎茶煮饮                          3|唐代:蒸青制饼
4|宋代:点茶分茶                          4|宋代:龙团凤饼
5|明代:散茶冲泡                          5|明代:(1)从团饼茶到蒸青散茶(2)从蒸青到炒青延续至清代
6|现代:(1)图解六大茶类工艺(2)从手工制茶到机器制茶延续至今
 
古 代 喝 茶 演 变
1|远古时代:吃茶治病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传说神农尝百草的过程中,不小心中了毒,结果发现,有一种植物可以解毒,以前叫做“荼”,后来叫做“茶”。我们对茶的利用史,最初是因为它的解毒功能,所以最早的时候,茶叶是以药物的身份出现的,不过药效有限。
 
2|春秋至魏晋:煮茶做菜、做粥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开始将茶树的梗芽叶一并放在水中烧煮,可能还会添上油盐酱醋之类。这就是粥茶法,即把茶叶像煮菜叶一样煮成菜汤。这种茶叶“菜汤”味道苦涩,由此被称为“苦荼”。
《膳夫经手录》有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这个时候,茶叶更像是一种蔬菜,煮熟了可以当菜配饭吃,也可煮成粥。现在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吃“茶菜”,比如云南的基诺族就会用各种调味料凉拌新鲜的茶叶,做成凉菜来吃。
 
3|唐代:煎茶煮饮
煎茶在《茶经》中有详尽的记载,茶饼要先研磨成粉状,过罗筛。茶釜在风炉上煮水,等水微沸之后,就将碾好的茶末投入釜心之中,随即用特制的竹筴搅动,等到茶沫满溢之后,将茶汁舀入茶碗中饮用。煎茶的过程中,可以依照个人口感加盐来调味。
唐人煮茶一度喜欢往茶汤里添加调味料,如盐、葱、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时陆羽极力反对这一煮茶的方式:“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属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而习俗不已。
陆羽将这种加了调料的茶汤视为沟渠内的废水,煮茶的时候最多加一点盐调味。此后唐人饮茶开始提倡茶汤的真香真味,为茶道之兴奠定基础。
 
4|宋代:点茶、分茶
宋代的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到达了极致。点茶,是先将饼茶碾成细细的粉末,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冲点碗中的茶。为了使茶末与水融为一体,于是就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称为茶筅。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
宋代当时还流行一种点茶游戏称为“分茶”,分茶又称“茶百戏”。分茶的方法是将茶粉放入茶盏中注入沸水,然后用茶筅击打茶汤,使茶汤表面形成白色茶沫。与此同时,白色茶沫会幻化出各种图案或文字,但这些奇特的现象又会转瞬间消失。
 
5|明代:散茶冲泡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认为宋代喝茶的玩法太奢侈了,宋朝对美的追求是有害的,最后导致了宋的亡国。于是他把很多繁复的东西都简化了,废除团茶,改制散茶,饮茶的方式也按民间的,抓一把散茶放进水里泡一泡就行了。
明朝人认为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这种冲泡法,实际上是在唐宋时就已存在民间的散茶饮用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古 代 制 茶 演 变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种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
1|远古时代:生吃鲜叶
远古先民不断地尝试着各种植物的花、果、根、茎、叶,一些植物是填饱肚子的,不仅好吃还可以补充营养,比如一些水果和蔬菜,而另一些则是治疗疾病的,这些植物不好吃,属于草药类。而茶其实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既可以当菜吃,补充营养,也能有一些解毒治病的功效,但比起药来疗效有限。不过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人们就把茶当做万病之药了。
2|春秋至魏晋:从生煮到晒干
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到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3|唐代:蒸青制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苦涩味仍然很重,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4|宋代:龙团凤饼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他们在茶饼上印出龙凤的花纹,十分精致,叫做“龙凤团茶”。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5|明代:(1)从团饼茶到蒸青散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公元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2)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的条件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
 
6|现代:(1)图解六大茶类工艺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形成品质特点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红茶、黑茶。以下图解说明不同茶类工艺:
(2)从手工制茶到机器制茶
由于制茶技术不断改革,各类制茶机械相继出现,先是小规模手工作业,接着出现各道工序机械化。除了少数名贵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现如今,绝大多数茶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生产 。
 
作者:韵海之巅
日期:2023-11-11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