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读书,只读经典,看帖,也以看茶叶理论居多,对于市场的演化,茶叶专家并非专业,至于其余,仅仅是市场舆论,我基本不关注。之所以仅仅只是看一些茶学专家的文字,虽然枯燥,但是,至少能知道一些茶理。其实,读书、看帖的道理是一样,所谓正知正见。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关于普洱茶的文字鱼龙混杂,让人不由自主被染色。读什么,不读什么,其实是一个关键,很多人,并无独立思考之能力,看了黄片,就要去做蠢事的人,一样大有人在,尤其是普洱茶,看了邓时海的书来和你辩论的人,一样比比皆是。
很多人看文章,看不明白,明明你指责骗局,他指责你只会批判。这样的人,其实永远只是一副气冲冲的样子,只是抱怨而无建设,其实是自己永远无法去看见这世界的美好的一面,也看不透这世界丑恶的一面,只是在泥潭里打滚,而无法挣脱。
如今是网络时代,人人可以喷火。当一个键盘侠,只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屌丝而已。如果你只做屌丝,其实永远喝不起老茶,也喝不明白老茶。
普洱老茶,貌似很乱,其实不乱,越老的茶,其老相越明显,其老味更无法骗人。只要掌握常识,掌握历史的背景,一点一点喝透茶,没有喝不明白的茶。
这几天在深圳行走,各种高大上的老茶都可以见到,真的假的,都是满满的高大上,朋友前一段去参加了一场香港的老茶拍卖会,拍卖公司现场的图文我看了看,一场高大上的拍卖,老茶则都是满满的疑问。
仅仅举一例,可以明确。
关于红印茶,其实早有文章说明不是40年代的茶品,而是50年代的茶品,但是,市场习惯于把老茶的历史拉长,争取跨越两个政治时代最好,于是,无论是文章和书籍的证据皆无用。
核心点在于邓时海先生出版的《普洱茶》一书。该书中的故事说明,1940年佛海茶厂即已生产“红印”茶,并且言之凿凿建国后的勐海茶厂唐庆阳厂长回忆,范和均时代的佛海茶厂已经生产,《普洱茶》一书用引号说明唐庆阳先生的亲口描述,其实,这一段纯属子虚乌有。
作假之人往往盗用亲历者的名义,编一段话,让人信以为真。
事实上,中茶商标是1951年9月注册的,按照茶叶收购的时间推算,基本上秋茶收购尾期,那么,真实的生产应该是1952年。当然,这是从时间上来推算,来界定“中茶”商标印刷在侨销圆茶出现于何时。
现在更多的证据表明,当时生产侨销圆茶的生产厂家应该是“下关茶厂”,并且,生产时间应该是1953年到1958年这个阶段,其后就停止了生产,否则,当时的国家商业部(当时的名称)不会于1973年发文让云南“恢复1958年侨销圆茶”的生产。
作假的人,往往置于历史事实不顾,只为造假而编造一切传奇、离奇的故事,以让茶品卖得大价钱。
原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邹家驹先生曾经说过,1993年,邓时海先生曾经到访公司,邹家驹让办公室的人送其刚刚出版的《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一书,该书中明确记载有新中国成立前后公司名称的变化,之前为“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之后为“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这两个名称完全不同。而且,该书中明确记载有“中茶”商标注册的时间,通知全国茶厂使用的时间。
但是,邓先生1995年出版的《普洱茶》一书中,明明掌握真实的史料的却不用,却编辑了一大段离奇的故事,实为今后的诈骗留下重重的伏笔。
然而,离奇的故事远不止于此,我在翻阅朋友发我的推文中发现,拍卖的1950年代的红印不但纸张、颜色不对,而且,茶叶重量更加离谱。
我们知道,圆茶一饼茶的重量为357克,出厂水分是允许到13%,也就意味着一饼茶从勐海茶厂拉到昆明,由于水分的丢失,也会损耗一到二克茶叶。然而,拍卖会上的一饼茶经过了接近70年的光阴,非常蹊跷地仅仅损耗了一克多茶叶,每饼红印的重量居然到达了355,15克。
我问朋友,你也算个超级富豪了,智商应该远远超出普通人,你觉得这样的茶叶符合常识吗?
看来,喝茶,喝老茶,不仅仅是需要财富,更需要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