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作出的普洱生茶在冲泡后,其叶底呈现墨绿色,而陈化了二十年的普洱茶的叶底则显露出暗红色,陈化五十年以上的普洱茶的叶底则是褐色。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年份的普洱茶,其叶底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即茶叶条索完整,叶片肥厚,而富有弹性。
而陈化七十年以上的普洱茶的叶底与上述年份的普洱茶叶底有一个明显不同,在冲泡至十五泡以后,也差的条索依然完整,依然富有弹性,但唯独不同的是,叶片的肥厚度不见了,取代的是叶片较薄,甚至呈现近似“蝉翼”般的半透明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实际上是普洱茶发酵中出现的膏化所致。
普洱茶发酵的终极阶段一般会出现膏化现象。这是因为普洱茶在厌氧发酵阶段茶多酚指标迅速衰减。这种衰减的过程并没有使普洱茶最终走向霉变。相反,它是将大量的酚类物质在微生物及酶类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茶叶内含物质的降解与转化,并导致大量具有营养价值的衍生物的出现。因此我们说,普洱茶的膏化现象不是简单的茶膏概念,而是依存于固态形状下,将可降解与分解的物质充分转化。在我们细心品尝一款老茶后可以发现,除了粗纤维物外,其它的则伴随冲泡次数的增加,大量的物质都作为水溶物被“提取”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普洱老茶中“号级茶”与“印级茶”特别耐泡,汤色红艳持久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