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老北京旗人家庭的茶
普洱茶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家庭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普通百姓家庭,茶都是重要的待客之道,亲朋好友、街坊四邻,凡是登门拜访者都会以茶相待,为客人沏茶、上茶,不仅是中国传统礼仪也展现出历史悠久的中华“茶文化”。
我出生在一个满族旗人家庭,父母对饮茶情有独钟,记得小时候家里好像天天离不开茶,每天清早起来母亲第一件事就是先沏上一壶茶,旗人家庭有个习惯就是清早起床后空腹先喝茶,每天早上我看到母亲起床后用一杯茶水含一口在嘴里仰面朝天哈啦哈啦半天再吐掉反复几次,据说是睡了一宿觉清清口中的污浊之气,(旗人管这叫“清口”即漱口)清完口开始喝茶。
过去早晨熟人见面打招呼,旗人和汉人不一样,汉人见面相互问“您吃了吗”,可旗人相互都问“喝茶了您”,我记得小时候我家的茶壶、茶盘、茶碗每天都要刷洗,而且来一次客人要刷洗一次,有时候一天要刷洗好几次,旗人喝茶用的是“盖碗”,就是一个茶碗上面带盖下面还有个茶碗托盘,客人喝茶时不能一饮而尽,要一口一口的慢慢“品茶”,这是规矩,要左手拿起茶托盘,右手拿起茶碗盖,慢慢的把漂浮在上面的茶叶往一边拨一拨碗盖不能离开茶碗只能留出四分之一的缝隙然后喝一口再放回原处,千万不能拿起碗盖或把碗盖放在一边再喝茶这是不允许的,但现在的电视剧里演的无论皇上还是太后喝茶时掀开碗盖拿在手里然后大口就喝,这是对大清历史和满族礼仪的无知和篡改,比如按照清朝的规矩皇帝身边的王公大臣在与皇上对话时凡是满族官员都要自称“奴才”如何如何、凡是汉族官员都要自称“臣”如何如何,可现在电视剧里演的是满族官员也自称“臣”,汉族官员也自称“奴才”,真是胡乱称呼乱叫一通,根本没有规矩简直是歪曲历史、误导年轻人。
 
书归正传,那时候只要家中来客人我的苦差事就来了,老北京人都知道旗人家庭规矩多、家法多、讲究多,凡是家中来了客人,我就要马上给客人沏茶、上茶,然后要规规矩矩的站在母亲左侧身后,站在身前不行,一定要站在母亲侧后方,站要双手垂直立正站好,不能屈腿弯腰、东张西望,要目视前方,还要随时注意客人喝完了要马上去给客人添茶,老话讲:“茶七、饭八、酒十”,就是茶不能添满了,要添七成才规矩,而且只能说添茶、上茶、敬茶,旗人从不说“倒茶”。
给客人添茶时右手拿茶壶,左手扶着茶壶盖,动作要轻,添完后把茶壶放在茶盘里,茶壶嘴绝不能对着客人,然后回到原处站好,按照旗人的家规只要父母坐下儿女只能站立在两旁,不管你官位多高在父母面前必须站着,就是皇上也是如此,记得有一次客人很晚了还没走,我站在那里有一点打瞌睡,等客人走了遭到母亲一顿训斥,险些挨打,因为我的这种懈怠被视为对客人的不尊重是绝对不能允许的,而且按照旗人家规,晚上就是家中没来客人要睡觉休息也要先得到母亲的批准才能去洗漱睡觉,绝不能困了就自己上床睡觉了,这是规矩。
 
由于旗人每天离不开喝茶,我从六七岁就开始替父母去茶庄买茶叶(严格讲旗人不说买茶叶要说“抓茶叶”和去中药铺买草药要说“抓药”是一个意思),我每次要从前门外西晓市走到珠市口去买茶叶,要经过南桥湾、三里河、过街楼然后到珠市口,记得过去珠市口十字路口东南角是始建于一八五一年的“森泰茶庄”、西南角是始建于一九三五年的“永安茶庄”这两个茶庄都是当时北京茶庄的老字号,那时的北京人都爱喝茉莉花茶,最受欢迎的是“沫儿”和“叶儿”,老百姓俗称“高碎”、“高沫儿”,我每次都买二两“高碎”,两毛五一两,那时的茶庄柜台上放一个竹篮子,里边放着新鲜的茉莉花骨朵,包茶叶时都要给你放上几朵茉莉花儿,显得更加香气扑鼻,包茶叶用的纸是白色的方方正正的上面有红色的图案,写有茶庄的“字号”、地址、电话和经营内容,包装纸里面再垫一张略小一些颜色发暗的白纸,包装纸正面雪白可以当草稿纸用,所以我每次都要求店家给我每一两茶叶包一包,也就是二两茶叶包成两小包,其实就为了多要两张包装纸,店家每次都高兴的答应并满足我的要求,并且非常麻利的将二两茶叶包成两小包然后用纸绳捆好交到我的手上,回想起来那时的商业经营者确实非常讲究诚信,就算是微利也绝对是童叟无欺、货真价实。茶庄对凡买茶叶的顾客都要赠送一小包高出你购买价格的茶叶,比如你买两毛五一两的茶叶,就送你三毛五一两的一小包茶叶(大约不到十克左右吧),以此类推。听老人们说,喝茶的习惯是越喝口越高,意思是茶越喝价格越往上提高,据说没有人能逃脱这个规律,原来母亲是喝两毛五一两的茶叶,后来让我买四毛一两的茶叶了,再后来又买八毛一两的茶叶了,而且逢年过节还要让我买一块二一两的茶叶招待客人(五十年代到戏园子听梅兰芳等四大名旦的京剧,票价也是一块二毛钱),现在回想起来不得不佩服那时茶庄经营者的营销策略和手段真是高明。
 
现在到珠市口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永安茶庄”和“森泰茶庄”了,我的母亲也已经作古很多年了,当年给母亲买茶叶的我也已过了花甲之年了,我觉得一个人无论离开家乡多少年,也无论现在有多大的年龄,或许能够忘记儿时的街道和风景,但对儿时的味道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小时候的那一股茶香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现在只要看到茶叶、看到茶庄都会回忆起童年那令人难忘的美好时光。
作者:佚名
日期:2023-11-17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