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业书刊 >
乐游原上的唐代文士茶风韵
普洱茶
唐代诗人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的这一首诗,描述的就是今天位于西安市东南二环外的乐游原。乐游原是唐长安城当时的最高点,地势高平轩敞,为登高览胜最佳景地。是古长安“五塬、六岗、八水、十一池”五大名塬之一(白鹿塬、乐游塬、神禾塬、少陵塬、龙首塬)。今天乐游原上有青龙寺遗址、唐升平阁,遗址内还建有空海纪念碑、纪念堂,种植着多株名贵樱花,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春游踏青的好去处。
乐游原,又名乐游苑、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也就是说,乐游原本名“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平君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为名。”但乐游原真正名声大震却是因为李商隐的成名诗作《登乐游原》。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一天,诗人思绪难平,傍晚登上乐游原散心。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心情好了没,诗人都没交待,却生出一句响彻千古的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引得无数人对号入座。
如果李商隐早生30年,就可以可贾岛同在乐游原上做邻居了。贾岛(779~843年)也是著名的长安诗人。旅居长安期间,长期住在青龙寺和慈恩寺。青龙寺在乐游原上,从乐游原可远眺慈恩寺和曲江池。宋人张礼《游城南记》云:“乐游原亦曰园,在曲江之北,即秦宜春苑也,汉宣帝起乐游庙,因以為名,在唐京城内。每岁晦日、上巳、重九,士女咸此登赏袚禊。乐游之南,曲江之北,新昌坊有青龙寺,北枕高原,前对南山,为登眺之绝胜,贾岛所谓‘行坐见南山’是也。”
【雨中怀友人】
贾岛
对雨思君子,尝茶近竹幽。
儒家邻古寺,不到又逢秋。
贾岛初为僧人,旅居长安,幸得京兆尹韩愈提携,后在青龙寺巧遇唐玄宗,谋得官职。这是贾岛在长安生活的写照。与古寺为邻,岁月在古寺的钟声中消逝。秋雨连绵,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就像那无尽的雨丝。诗人在长安赋闲多年,在优雅的品名中不知消磨过多少时光。虽然一贫如洗,喝茶却十分讲究,“尝茶近竹幽”,贾岛体悟不仅是饮茶的情趣,还进入到一种饮茶的境界。茶就是他客居长安的人生寄托,心灵驿站。
 
【原东居喜唐温琪频至】
贾岛
 
曲江春草生,紫阁雪分明。
汲井尝泉味,听钟问寺名。
墨研秋日雨,茶试老僧铛。
地近劳频访,乌纱出送迎。
唐温琪和贾岛住所临近,故频频造访。好友见面不外乎谈佛轮道,挥毫泼墨。而这一切都在品茗中进行,所谓“茶试老僧铛”。贾岛当过和尚,自谓“老僧”。“铛”是煮茶的锅。“汲井尝泉味”,品茶、品水、品字画、品佛道、品藻人物,唐代文士茶就是这般风雅。诗中“紫阁”是户县的小地名,在今户县草堂寺附近。站在乐游原上,感受曲江小草勃发的新春气息,还可以看见紫阁峰上的雪线。草堂烟雾是长安八景之一,据说草堂寺香火很旺,在长安城都可以看见西南方缭绕的烟雾。在哪儿看的?贾岛这首诗为我们做了注脚,就在乐游原上。
还有一首诗,可以看出茶已经深深的融入到长安文士的日常生活。
【过雍秀才居】
贾岛
夏木鸟巢边,终南岭色鲜。
就凉安坐石,煮茗汲邻泉。
钟远清霄半,蜩稀暑雨前。
幽斋如葺罢,约我一来眠。
贾岛喜欢交朋结友,且情谊深长。贾岛的文朋诗友也都是茶友。一日,贾岛从雍秀才家经过,也要进屋喝上一阵子。还不能马马虎虎的喝,终南岭色,夏木鸟巢,清霄远钟,蜩稀暑雨,是为远景,而安坐凉石,汲水邻泉,是为近景,茶席布置和煮茶择水也很讲究。贾岛诗《早春题友人湖上新居》云“几时同买宅,相送有柴扉”,他要和朋友同买宅地,作为邻居,而此诗最后一句,“幽斋如葺罢,约我一来眠”,说新宅子如果修葺好了,他要和朋友同榻而眠。
且看这首更是有趣,唐代诗人薛能《夏日青龙寺寻僧二首》。
 
【夏日青龙寺寻僧二首】
薛能
帝里欲何待,人间无阙遗。
不能安旧隐,都属扰明时。
违理须齐辱,雄图岂藉知。
纵横悉已误,斯语是吾师。
得官殊未喜,失计是忘愁。
不是无心速,焉能有自由。
凉风盈夏扇,蜀茗半形瓯。
笑向权门客,应难见道流。
薛能(817?-880?)晚唐著名诗人。薛能和李商隐是同时代人,李商隐登原适意,薛能找师父喝茶。诗人薛能暑热天来到青龙寺,一边纳凉一边煎饮蜀地来的名茶,他多么希望有个僧人和他共品香茗啊。虽然他也是级别不小的京官,但这是佛门圣地,“笑向权门客,应难见道流”,你的茶再好且自己舍不得喝留着一半,你再热情相邀,高僧们未必能给你一个面子。“得官殊未喜”,“人间无阙遗”,诗人仿佛看透了一切,还有什么世俗的目的能让他动心呢?所以他耽于茶事,并希望有契合的僧道名流相伴共品香茗。
长安文人都喜欢结交僧道人物,并常常和僧道人物共品香茗,这从侧面反映“三教融合”的宗教国策已为国人接受。“三教融合”的思想注入饮茶文化当中,构成了长安茶道的文化内涵。
 
【蜀州郑史君寄鸟嘴茶】
薛能
鸟嘴撷浑牙,精灵胜镆铘。
烹尝方带酒,滋味更无茶。
拒碾千声细,撑封利颖斜。
衔芦齐劲实,啄木聚菁化。
盐损添常诚,姜宜著更夸。
得来抛道药,携去就僧家。
旋觉前瓯浅,漫愁后信赊。
千惭故人意,此惠敌丹砂。
薛能(817-880),晚唐著名诗人。仕宦显达,官至工部尚书。时人称其"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蜀中出产的鸟嘴茶在唐代就颇负盛名,因其喜爱之切,诗人竟弃道就佛,不炼丹砂而求在茶中延年益寿,于是找懂茶的和尚,一起共品香茗。以此可见,长安的僧家茶比道家茶更有风采。诗人当时在长安为官,陕西在四川之北,故曰“北惠”。
历史上的薛能是懂茶人,虽然他想找僧人以茶相交,求得高僧大德开示,但还是无门可进。而比薛能早100年的诗人裴迪已在青龙寺内和操禅师谈佛论道了。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裴迪
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
 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 
鸟飞争向夕,蝉噪已先秋。
烦暑自兹适,清凉何所求?
裴迪(716-?),关中人。早年与王维等居终南,赋诗唱和。天宝后,为蜀州刺史、尚书省郎,与杜甫友善。诗风与王维相近,清淡幽寂。诗人来到青龙寺,看见禅师正在室内坐禅入定。万法由心生,所以在禅师的摄受下,禅室左右的竹林小亭,也显出一股幽寂。颔联是对禅师高远境界的刻画。禅师以精进的修行,不再染着世间法。“无言”一句,暗用“维摩一默”的典故:文殊遵佛旨前去探问示疾的维摩诘,在谈论“不二法门”时,当文殊问到维摩诘,维摩诘默然无语。佛教史上称“维摩一默,其声如雷”。维摩诘是出名难以酬答,诗人此处把禅师无言比作“维摩一默”,也显出难以酬答,从而体现禅师智慧广大,境界高远。那这境界怎样理解呢?“鸟飞争向夕,蝉噪已先秋”,全体呈现,无欠无余。悟得此意,自然是凉暑不二,适而无适,清凉自生。
本文节选自《始翠山,诗词发现陕茶之美》。茶贵人原创。
作者:佚名
日期:2023-11-18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