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普洱茶爱好者闲谈(七)
普洱茶
      181、发现一款好茶是一瞬间的事情,但具备发现的眼光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需要一定的回报但不吝惜向周边感兴趣的朋友与协作茶商分享我们的心得。
      182、有茶商朋友惊呼:怎么我开免费的茶会都没人来参加了呢?通俗来讲我们接触某种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会越来越淡漠,趋向乏味,普洱茶亦会如此,这就是“边际效应”。当边际效应和市场饱和同时出现在某个领域时,暂时的衰落就很难避免了。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来自经济领域各方面的消息都难以支持你的客户做出继续买茶的决定。——世界与国家层面的痛苦必然会传导到每一个领域、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个人,逼迫我们每一个人作出选择作出改变。
      183、降生在人间天堂做一个苏州人是幸运的,后来上大学当兵离家很远经受各种历练成为苏州人中的另类是另一种幸运,再后来爱上普洱茶并能有机会把这么复杂麻烦的东西梳理出个一二三来更是难得的幸运。回首过往,收获远远大于缺憾,我的人生我享受。
      184、跑到上海弄出个闷在家里埋头喝茶的“上的书房”,从哪儿哪儿都只顾着自己玩儿了。而且从利益上与北京的茶庄作了严格的切割,属于我自己的茶,统一经茶庄出售但平时喝茶、送人由我;属于合伙人共有的东西则记帐到年底统一结算。进得来书房的大多是周围的朋友以及朋友带来的朋友。来的不迎、走的不送,能提前预约下最好。进来了的尽管随意,我最希望他们自己翻选茶样自己动手泡茶,也可以带茶来试。不收费、不卖东西,喜欢什么东西可以带走,喜欢茶也可以撬几泡回去再喝喝。立足于交朋友,跟朋友们分享,做一次让大家都舒服的尝试。
      185、普洱茶的美不是简单的视觉、味觉和嗅觉上的美,更是一种探索过程中的美,是哲学范畴中的美。——这三片标杆+茶既是中生代茶中品质上的倚天剑,又是我多年苦心孤诣、上下求索的旁证,见证了我对一个事物从零起步、从完全无知到深谙的过程。——每在华灯初上时,最忆窗前静坐人。谁不希望在“梦回吹角连营”之际伸手能抓到一把有形或者无形的“剑”?这些标杆+茶可堪醉里挑灯?
      186、宁可承受损失也决不让品质不高、性价比不高、不是爱好者需要的茶从我们手中流出。形势已经不允许我们拿出一款从质量到价格配不上我们名声的茶了,这既是压力但我更看作是荣誉与鞭策。在这个时候钱已经是太小的事情了。每当需要我做出选择的时候,其实一点都不难,我只要听一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就行了。未来会为今天的我们骄傲!
      187、针对中生代茶品鉴的“一二三四五法”用在新生茶的品鉴判断上同样适用有效。投茶量、浸泡时间等不变,只是主要的判别指标调整为厚度、喉韵和耐泡度这三项。对去年和今年两年春茶的品质判断下来,能过关的新生茶实在不多,即使是名产区的茶。是我要求太高了吗?
      188、一个城市要让人们喜欢它,要么超有能力,要么超有颜值,有茶友说要有“气质”。一款茶要让人们喜欢它应该具备些什么呢?一种茶要象普洱茶那样经久不衰又该具备些什么呢?关键还是要有“气质”。
      189、从小就听说“自由可贵”,人过五十才有体会,所谓“自由”不光包括了“身体自由”和“财务自由”,也还包括“精神自由”。无须富贵临门,无须天堂美景,无须高朋满座,随时都能够坐下来平心静气、心无旁骛地泡上一壶好茶,那便是人世间最美的享受!
      190、余秋雨老师曾经当面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把珍贵的老茶用来作推广。这些年来我时常会从记忆中调出这句话来反复咀嚼。有时候觉得对,因为好的老茶确实稀有、难以复制。有时候又觉得不应该这样,因为我就受惠于何作如、白水清等前辈的慷慨。每当珍贵老茶行将售罄、喝完的时候,无限感叹与伤感都会油然而生,都会再次想起余老师这句话。
      191、普洱茶优秀的品质建立在用料、工艺和时间这三个重要基点之上。仓储可视为工艺的一个部分。普洱茶转化陈化中存在很多的机理与不确定因素,但是有微生物直接参与的“发酵”以及没有微生物直接参与的“氧化”是两大主要因素。盯住这两个主要因素就基本上可以把握住转化陈化研究的大方向。
      192、种植、制茶、仓储、微生物、品鉴、流通与文化研究、、、一款普洱老茶的历史涉及到方方面面,普洱茶价值被再认识也只有二十几年时间,没有哪一个专家能够包打天下把所有的问题完全理解并解释清楚。
      193、任何行业里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大部分人看不清楚但跟着人云亦云地混着;少部分人看得清楚但说不清楚;有些人看得清楚也能说清楚但故意不说清楚;只有极个别人既看清楚了也说清楚了,但有可能说早了也有可能说晚了,会让业界感觉不怎么舒服。
      194、一款好茶总是具体的、独立的、个体的,但是好茶又是有共性的、可以抽象描述的,而且面对各种具体的、个体化的茶,我们可以也必须按着新熟、老熟、新生、中生代、老生等不同类型阶段好茶的共性标准去衡量、判断与挑选。所以“只卖自己也喝的茶”讲的就是如何处理好普洱茶中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辨证统一的关系。
      195、我为什么建议企业家朋友在企业的办公室放套茶具还建议大家亲自动手泡茶?中国的企业不好做,企业家朋友们每天要处理不少棘手的问题。当问题出现的一刹那,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发火,不要偏激,不要在不适当的场合下说出太过激的话。压住焦虑与怒火,拿出茶来,撬茶,称重,备具,烧水,缓缓地泡上,稳稳地喝上几壶。——忍耐,喝茶,不是不处理问题,但生活中真的没有几件事情是值得我们搭上脸面、教养甚至人品和格局的,想想后面剩下的天数,吸气,呼气,端杯,放下。
      196、不安全感存在于任何一个行业企业。相比之下茶行业的不安全感更加突出,集中表现在对生意稳定的担心、产品质量的确定以及客户的开拓与保留上。这跟茶的地位比较尴尬有关,因为茶有时候跟文化相傍有时候又归到田间山野,有时候被捧到天上有时候又被摔到地下。定位不准,左右摇摆,生意很难稳定。不安全,本质上反映了企业存在的不足。解决安全感问题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发展完善的过程。——对一个企业而言,小有小的难、大有大的烦。实际上大茶企的难处和不安全感更甚,具体表现在宣传产品和开拓客户时的各种“闹”上。要求不高的话,小茶庄反而能活得更精彩。——作为曾经被不安全感长期包围、长期焦虑的茶商我有一句肺腑之言:有点不安全感可以促使我们更努力更用心,思考一下,行动起来,即使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也要争取给企业打开一片天地,让自己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空间里有消停和喘息的可能。
      197、有人问:“现在的新生茶与过去的新生茶有什么不同吗?”顺着这个问题我再提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一、原料品种一样吗?过去好象云南原始群体种比较多,现在培育种植了不少新品种,不知培育种植这些新品种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为了做成适合后发酵的普洱茶吗?二、过去产量低,现在产量高,不知现在的高产量算不算采摘过度?如果对大宗低端茶不算采摘过度的话,那么对高端茶算不算?三、过去产区人迹罕至、生态环境好,现在上山的人车很多,我想知道这种状态会不会造成环境特别是微生物环境的破坏?要持续到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连很多旅游景区都要拦住外来汽车只让电瓶车上山,云南很多名茶产区为什么不能投入些资金也做些改进呢?四、因为产量高而带来了部分工艺的变化,方便生产的同时会不会降低茶的品质?比如使用烘干机虽然可以实现低温烘干但会不会不利于微生物接种进而不利于后期发酵?又比如因为产量高而大量推广建立的防雨薄膜棚在晒茶过程中避免突如其来雨淋受潮的同时会不会带来日晒不足的问题进而影响茶叶后发酵的品质?
      198、“只要不赔就行”,这是很多开店卖茶做茶馆搞茶空间的人刚开始时的想法。我认为想法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刚开始时都是这样想的,但是到头来不但有可能赔了钱还可能搭上更多的精力,烦恼不止。所以我一如既往地反对不懂行、经济实力不是特别强大或者信念不是特别坚定的茶友去开店卖茶。当然,既坚持原则又把生意做得比较好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确实不容易,成功的概率不高。所以,做茶的生意还是要三思而后行。
      199、有茶友问我:黄老师好象每天喝茶?非要每天喝、“天天练”吗?我回答: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谈到人生大事的时候引用一位校长的一句话可以答复你,他要学生们记住:世间大事不过两件——读圣经和使大便通畅,天大的事情不过如此。我不信教也没圣经可读,但是只要喝茶,大便就通畅,随之而来的是一天的轻松与愉快。这样回答你满意吗?
      200、一个真正的普洱茶发烧友体会最深、刺激最强烈的大概也是“失去”二字。失去一点钱不可怕,失去一两泡茶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拥有绝世好茶的机会而且是永远失去。为了以后有怀念与回忆的资格,朋友,多喝好茶!
作者:茶者黄刚
日期:2023-11-18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