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英两国在汉口展开贸易争夺战。有专家分析认为,表面上看,俄英两国贸易之争是争夺茶叶贸易市场,减少中间环节和成本,但实际上,他们看中的还有汉口日益提升的政治、经济地位。
鸦片战争后不久,英国园艺学家罗伯特·福琼(RobertFortune)连续两次进入开埠后的长江中下游茶区考察,使得长江中下游的“湖茶”后来居上,促使汉口成为英商从中国进口茶叶的主要采购与集散中心。
英国人在汉口收买茶叶后,一般是装船运往上海出口。很多外商洋行在上海设总公司,在汉口设支行即分公司。1907年,外商在伦敦设立中国茶业协会,主席W·S·King本人也是上海英商太平洋行的总经理。太平洋行是他父亲于1878年在上海创建的,1918年在汉口和福州两大茶叶集散地设立分号。设在汉口上海路的分行一直营业到1940年,武汉沦陷时期停业。而W·S·King本人是1869年生于汉口的。
与此同时,俄国商人也积极抢占汉口市场。刘晓航称,1851年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俄国从恰克图进口的中国货物中茶叶已超过95%,也正是这时,俄国人开始进入长江中下游以汉口为中心的地区直接从地方商人手中收购茶叶,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完全依赖于晋商的中介。俄国人直接进入汉口设洋行,更进入羊楼洞产茶区设栈收茶,到1870年代,至少三家俄商都将制茶厂建在汉口或迁往汉口。俄商自己在汉口设厂生产砖茶,此举取得了竞争优势。此后,英国商人居于下风,最终退出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