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泡上一杯普洱--吃茶去
 
普洱茶
今天下午的风很柔和,悠闲的喜鹊回旋在山林。这空山鸟语,轻风泉水吟唱。寂静悄然的天地,空中飘洒而下的阵雨,摇曳水里荷花起舞轻盈。透过这屋檐,珠帘般的雨水,看这清凉的翠绿…
一阵风雨过后的山林,偶尔跃起水中欢唱的鱼。这空山鸟语,谁在侧耳倾听。寂静悠然的天地,走在回家路上,不觉已万家灯火。走在回家路上,仰望着头顶的繁星。走在回家路上,晚钟无上清凉……”
许巍的这首《喝茶去》像极了洋顶岽私家茶园某个雨后的傍晚,心境与意境齐美。
一片小小的树叶,自解自醒了多少代人。连佛教,都与茶结缘,所谓“禅茶一味”,意思是说,品茶如参禅。
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则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与茶中,都包涵有“苦静凡放”四字。一茶一禅,曲径相通。
 
一、“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苦、集、灭、道”四谛。四谛以苦为首。
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大致有三大根本苦:苦苦、变苦、行苦。从三大苦中,又可分出八种支分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所恶临身、求不得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的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亦苦。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二、“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
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但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三、“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中的。
茶道的本质,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平凡的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四、“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
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十八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水秀山清,日丽风和,月明星朗。
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放下一切琐碎和心事,“偷得浮生半日闲”,是多么自在的境界。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做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
汉唐明月宋时风,禅意的芬芳,随茶香弥散了千年。茶与禅,以如此优美婀娜的姿态沁入我们的生活,沁入我们的心脾。
赵州禅师一句“吃茶去”,是茶禅一味的真谛,是东方智慧奉献给人类珍贵、璀璨的瑰宝!
泡上一杯普洱茶,吃茶去!
 
作者:佚名
日期:2023-11-24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