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历史上的茶风尚


尚茶之风(历史上的茶风尚)
 

(医文化)
5000年前,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神农本草经》。据多方考证自50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中华民族已对“茶”的药用价值得到相当充分的认识和使用。
 

(商文化)
3000年前,
“武王即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贡之。”——《华阳国志·巴志》。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是最初人工种茶、制茶、贡茶和茶文化形成的地方。而后传播到云贵一带,又东移楚湘,转粤赣闽,入江浙,然后北移淮河流域,形成我国广阔的产茶区。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引种回国,种于近江(滋贺县)。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之后风靡荷兰上层社会。1631年,英国人威忒船长直接从中国贩茶回国,英国人视为“贡品”和奢侈品。1780年—1835年,英国人和荷兰人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学习中国制茶方法。至19世纪,我国的茶叶传播几乎遍及全球。
 
(食文化)
2500年前,
“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晏子春秋》。晏子吃的这种“茗菜”至今仍在某些地方作为风情佳肴保留下来,比如“凉拌茶”“腌茶”以及各种茶羹。
 
(器文化)
2000年前,
“…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僮约》,这本西汉成帝时王褒所著的书,反应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的饮茶用具;并且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艺术的升华)
1300年前,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陆羽《茶经·三之造》。陆羽记述的是唐代制作“龙团茶”的方法,晴天将茶采摘下来,然后放到甑釜中蒸,再将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尔后拍制成团饼,最后将一个个茶饼穿起来,焙干,封存。拍制时有一定的规承:规为铁制,或圆或方;承又称为台或砧,常以石为之,承上常刻有龙纹,因而制成的团茶印有龙形纹饰,号曰“龙团”。茶的药用、食用、饮用等生理实用性发展到唐朝,已经引演为一门艺术,一种文化。茶的制作不仅单单为了收藏和滋味,并且开始考究茶的形制观感,以及纹饰象征。2011年初日本著名茶道大师一可来川时,还向茶友们展示了号称是唐皇赏赐其先祖的“石花二斤”(团茶)照片,模拜之情,以示无尽的荣耀。茶物的传承横亘了历史的时空,灵性的叶子寄托了人类在精神世界无上的追求。唐代的“团茶”不宜直接煎饮,必须经炙、碾、罗,尔后“三沸煎茶”,精选茶、水、器分杯“酌饮”,一道道繁琐工序之后才获得一种轻啜慢品的享用之乐,使人忘情世事,沉醉于一种恬淡、安谥、陶然而得的境界,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因而唐代的文人骚客自陆羽后争先仿效、趋之若婺。
 
(礼文化)
1000年前,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尚茶之风较唐代更盛,自太祖赵匡胤起继位的历任皇帝皆有嗜茶之好,直至宋徽宗赵佶而达到顶峰,他甚至亲自写了一部论茶的著着《大观茶论》。宋代“龙凤团茶”的制作工艺可谓穷精极致,其品饮方式的“点茶”艺术毫不逊色今天的“功夫茶艺”,其“斗茶”“分茶”的社会性茶事活动层出不穷。贡茶工艺的不断发展以及皇帝和上层人士的精诚投入,已取代了唐代由茶人、文人、僧人领导茶文化发展的局面,同时使民间茶风更为普及。(加入民间各种礼茶风气)
 
 

(茶物文化)
2010年,
经各界茶人的不懈努力,科学严谨的技术整理和创新,为适应新时代人们尚茶的需求,“神雕茶物”的体验方式应运而生,用简洁的方法感受这片灵动的叶子带给我们健康、艺术的生活,和亘古传承的价值。

作者:佚名
日期:2018-07-08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