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营销 > 营销推广 >
海底捞家文化PK喜茶契约文化茶企该学谁
普洱茶
在对待“人”这件事上,它们一个推崇家文化,一个向往的是契约文化,一个在全国开了接近 200 家门店、年营收 100 亿,拉动当地人民发家致富,一个则是靠一杯奶盖茶融了 1 亿元巨资,希望跟员工们保持着略微“克制”的距离刚刚好。
它们一个代表的是中国少壮派餐饮企业,稳扎稳打;一个代表的是 90 后年轻派,出其不意。
 
第一,从观念上对比
 海底捞:“家文化能让员工创造更大价值。”中国人真有信仰的不多,家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归宿。中国人一生的追求和荣辱都同家连在一起。因此,什么东西同家连在一起,中国人就玩命了。只要想办法让员工把公司当成家,员工就会把心放在顾客身上。
喜茶:“我不会要求员工做我做不到的事。员工到你公司本来就是来你这儿打工的,他要是能做完美不早就去做老板了?我们公司最大特点就是承担责任,不会把球踢给别人。还有就是,我自己做不到的,也不会让别人来做。”
 
第二,从人才方面对比
海底捞:招人,能吃苦上进就行!新员工最好是出身农村,学历不高,但要肯吃苦,求上进,迫切想要改变现状。鼓励老乡、亲朋好友等相互转介绍。 这是海底捞的员工选拔机制。
喜茶:招人,要能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事实上在国外,像硅谷公司是没有哪个员工会长期在一家公司做很多年的,但他们都为公司做出了很大贡献。有些人能力一般但忠诚度很高,有些人能力很强,但忠诚度一般,他有自己的想法,这很正常。如果一个人在一家企业里从20呆到70岁一定就变成了拿资历说话,总有些明明做得不好但又很忠心的人。
 
第三,从企业关注点对比
海底捞:让员工愿意干、用心干,你就赢了!海底捞负责人张勇说:“火锅是低技术含量的行业,怎么端菜、点火、 怎么开门、打招呼,不需要专门技能,一般人稍加培训都能干。只要愿意干,没有干不好的,关键是愿不愿意。大多数服务员是迫于无奈才选择这个待遇低、地位低、劳动强度大的职业,所以干得不好。因此,要想让员工干好这份低技能的工作,关键点不应该放在如何培训员工怎么做这份工作上,而是要放在如何让员工愿意干这份工作上。只要员工愿意干、用心干,你就赢了!”
喜茶:企业应该回到产品和商业模式,而不是人。餐饮行业现在流行的很多东西就是反科学,违反了商业的基本定义。不管是餐饮还是任何行业就是在这个规律之下运作的,所以应该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去分析。从商业的科学角度来说的话,还是要回归到产品和商业模式,公司的运营以及文化的打造,这不是靠团队的团结一致,又不是打仗。
 
茶周刊观点:只要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出现的原因,茶周刊认为有三点。
第一是企业形态。
海底捞做的是火锅,是中餐,消费者评价一顿火锅“好不好吃”往往并不单单取决于好吃一个维度,它还包括了菜品跟消费者的接触面,这里面涉及最多的,就是服务。喜茶做的是20 多元一杯的茶饮,消费者对它评价“好不好喝”的标准往往是口味和调性,它更接近于零售。所以买喜茶的人都习惯外带,即便坐在店里,如果你仔细去观察,也会发现他们并不是好好喝茶,而是拍照。
 
第二是团队构成。
海底捞的员工基本以文化水平不高的熟人为主,并且几乎全部来自农村,但喜茶的员工大部分都是 90后,他们即便学历不高,但大都经历着大城市长期以往的熏陶,互相之间也不认识。前者更需要的是归属感,后者更需要的是灵活的成长空间。
 
第三是创始人。
亲情化管理和流程化制度显然都有它的优势,但也存在弊端,前者由于过分依赖人,容易限制企业的发展速度,而后者更多把人作为模块化的执行工具,则是容易造成体验感的缺失。所以我们看到,海底捞在 2007年时,把过去师傅带徒弟的制度改为了“升迁考”晋升制。 所以我们会看到,喜茶今年在改变形象的节奏上越来越快。
茶周刊看来,海底捞和喜茶的营销模式对当今茶企都有借鉴价值,只要用心,你就是赢家!
 
作者: 高云凤
日期:2023-12-02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