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普洱茶要想在普洱茶界名声大振,须得满足这样的条件:有足够令人尊敬的“年龄”,你看看那些古树茶、老茶,火得久是它们最大的优势;有足够强大的背景,山头就是最强硬的背景,比如班章、曼松,一说此身份,人们就会不自觉地认为是茶中珍品。
尽管这些年普洱茶界一直在倡导:理性消费,适口为珍,不要盲目追求古树、老茶和山头,然而口号虽响,收效甚微,最起码在很多人心里,这些茶还是品茶首选,无奈囊中羞涩,只能退而求其次,品所谓适口之茶。所以从表面来看,普洱茶山头、老茶、古树这些概念正在日益弱化,但实际上果真如此吗?我们今天先来说说山头的概念。
山头概念深入人心,古今皆重
回过头来看一下普洱茶发展的历史,我们很容易从中找到山头概念的身影。
普洱茶的命名方式来看,大致经历了: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山头命名——百花齐放5个阶段。也就是说,随着普洱茶的一步步发展,对于名字的需求自然不断改变,而以山头命名的方式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并且沿用至今,尤其一些名声较大的产品,商家更加喜欢直接以山头命名,这样不仅直接了当地告知了产品相关信息,同时也更加利于产品的传播。
再来看普洱茶产区、山头的变化,古有六大茶山:革登、莽枝、倚邦、蛮砖、攸乐、易武,后来这些茶山渐渐衰败,人们便开始发掘了后来的老班章、冰岛、曼松、昔归、弯弓、刮风寨、老曼峨等一系列名声大振的古树茶山头,商家抢,消费者也抢,价格一路飙升,而这些山头在普洱茶界也一直享有很高的地位。然后近些年来,又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秀”山头,诸如同庆河、薄荷塘、一扇磨、千家寨等等。
所以,山头概念并非完全出于商家的炒作,其实在整个普洱茶发展的过程中,山头概念都是存在的,只是在不同阶段承担着不同的职能不尽相同,早期山头只是为了能更好地区分各个地区、山头茶的不同品质特征,而如今山头概念则更多地被赋予了商业价值。
山头概念淡的是本身气息,而非人心
那么山头概念有没有弱化的可能呢?就山头本身的气息而言,近些年来确实有所淡化,但是人们对山头概念的弱化却是相对漫长的过程,至少在心底依旧认为山头很是重要。
山头气息为何弱化?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因素:
1、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各个山头之间的品质、口感特征发生一定的变化,不像以前那样特色鲜明;
2、人们后期管理对于茶树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继而影响到其品质特征;
3、由于工艺的变化,尤其拼配技术导致各个山头的茶实现一定的融合;
4、市场混乱,真真假假,以至于山头茶的特征“模糊、多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山头茶本身的气息确实出现不断弱化的趋势。
然而,即使这样,人们对于山头茶的追求热度不减。很多人依旧对名山有着固执的喜欢,只是随着商家的发掘,现在的“名山”日趋增多,在大家都是名山的情况下,人们对“名山”偏爱度就显得不那么明显了。但不管怎样,我们在进行搜索调查的时候,依旧发现那些真正的“名山”的搜索率要高很多。或者换句话说,我们要找一款茶,自然是直接输入品名或者山头进行查找,相信很少有人会去掉山头,直接以口感特征进行查找吧。
山头概念本身没错,但不可过于夸大
在我看来,山头概念本身没有错,就像国家按照一定区域来划分省份一样,以实现更好的分级管理,但是这些年来,不同省份的人却被贴上了一定的标签然后互相之间存在一定的鄙夷和情绪,这其实就有悖于最初建立省份的目的了。普洱茶也是一样的道理,按照片区分,一方面是便于管理、区分,另一方面有利于消费者对于各个片区的认识和、了解。然而,过分夸大山头概念,并以此来定价、评判产品品质就显得有些不客观了。
虽然普洱茶界说“红酒论酒庄,普洱茶论山头”,但是凡事皆在变化,随着普洱茶山头气息的不断减弱,如果我们还执意以山头看品质的话,我们其实会错过很多好茶。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山头概念呢?将其作为评判标准之一,但绝不是主要标准,综合判断才是较为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