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友会 > 茶友交流站 >
关于普洱茶的一些基础性概念(下)
普洱茶
在上一节,我们讲到了普洱茶在历史上固然有名,甚至有名重京师的声誉。但事物的另外一面是,自古以来,十大名茶里从来就没有普洱茶的地位。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奇怪的事。要想解释这件事,我们有必要从历史说起。
回到唐朝。普洱茶在唐朝的时候,揉制成团,是为团茶,就是今天的紧压饼茶。宋朝继之,仍然是紧压茶,直到元朝和明朝。这个时候出了一个著名的皇帝,朱重八。穷孩子出生,非常体恤民情。坐上皇帝的位置,当然想减轻百姓的负担。茶作为当时的奢侈品,自然引起了朱重八的注意。团茶,用散茶制作,然后喝的时候又要分解为小块,看起来,非常繁复,做了重复劳动。那么,就不要那么麻烦了吧,制作成散茶,直接销售吧,节约了很多劳动。圣旨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紧压茶从此改为散茶。由此,中原大地上的普洱茶销售,变为了散茶。
 
事实上,这确实是一个技术层面的历史性倒退。运输散茶和运输紧压茶相比,消耗的劳动力增加了很多。而且,紧压导致的独特陈化特点改变了。晒青毛茶要想跟龙井类比,实在是差了很远;这也导致了中原地区对普洱茶认知的缺乏。即便是到了清朝,著名的乾隆皇帝也没有给普洱茶翻案。作为喝茶的大行家,乾隆皇帝依然以绿茶为主,写下了很多关于龙井、碧螺春等茶的诗文。当然,紧压茶的历史并没有停滞;不在中原卖紧压茶,并不意味着不在边疆地区卖;茶马古道上,铃声从来就不曾终断。不难设想,把数千上万担散茶运到青藏、东南亚等地区,是多么困难;而紧压茶,从运输的方便来说,显然是必须的。
 
清军入关,改变了明朝对于普洱茶的态度,紧压茶重新进入中原。因为游牧民族的饮食特点和生活习惯,普洱茶成为游牧民族的天然伴侣。满族和蒙古族占据了统治地位,必然会对当年明朝严加控制的茶马贸易进行变革。要知道,当年要用宝贵的战马,才能换得少许的茶砖;现在做了统治者,贵族们对普洱紧压茶的需求,理所当然地依然故我;那些所谓的十大名茶,对满清贵族来说,吸引力肯定没有熟悉的茶砖那么大。当然,少数汉化得比较彻底的除外。作为统治者,在茶叶上,满清跟明朝政治用途上并无不同,仍然是控制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的经济与政治手段之一。所谓的普洱贡茶,进入京师,主要用途之一,仍然是赏赐给新疆、青藏、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部落首领;包括后期,赏赐给外来夷人。赏赐用茶,基本为紧压茶。而皇家自用的,当然是顶级的芽尖。不管好不好喝,起码都是芽茶,女儿茶。所以,在红楼梦里,关于贾宝玉喝普洱茶那一段,喝的就是芽尖茶,散茶。
 
直白地说,虽然普洱茶的紧压茶,已经作为贡茶进入北京;但皇家并没有真的很重视,当做很珍贵的高端茶品,而只是作为赏赐臣子的物件之一。原因是因为耐放,不易变味,不像绿茶,放不住。由此,又有了一个说法,夏喝龙井,冬喝普洱。那时,当然是没有普洱熟茶,喝的都是生茶。在寒冷的北方,冬天喝普洱?为什么?没说喝的是老普洱茶;实在是因为这东西“味最酽”! 绿茶放到冬天喝,没法儿喝了;普洱放到冬天,仍然好喝。这就是名重京师的原因了。
 
考察当时的主要茶品,均来自古六大茶山,例如倚邦、易武等地,没有老班章。以今日之观点来看,茶性均属比较温和的地区。满清时期的首都,自然是八旗子弟的天下,谁跟谁不是亲戚啊?既然贾宝玉家,这样一个级别不算高的家族,都能得到普洱茶;可以想见,云南地方官员,一定不会忘了,那些比贾家更有权势的其他高官富贵人家。
 
普洱茶,归根结底,是以大叶种茶、晒青,耐存放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群体认知与接受。但与龙井等高端绿茶来比,外形上不好看,先天不足,所以登不上大雅之堂。这个先天不足,来源于汉族的文化。汉族的文化,非常重视外观的表现。历史上有许多冤案,考进士的时候,因为长相不够英俊,本来是状元的,被皇帝或者主考官改了名次;或者科举成功,却只能永远候补,终生无法做官。普洱茶就是因为大叶种的外观而吃了大亏。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普洱茶长期以来的主要消费群是少数民族。凡是少数民族用的东西,中原文化大抵认为粗鄙不堪。即便满清贵族喜爱普洱茶,但是,舆论工具一直是掌握在汉族文化人士手里。这种民族文化强大的力量可以同化少数民族,却不可以被同化。凡是靠近汉族文化的皇帝,在文字记载里,评价都比较高,比如乾隆皇帝。说到底,中国历史,还是汉族为主的官员用汉字来记载的!普洱茶出身云南边陲,属于西南夷人,落后地区的产物,在自大的中原文化里,怎么可能列入十大名茶?十大名茶中,又有哪一个茶,是非汉族地区出品?
作者:大滇说茶
日期:2023-12-07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