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多被工作群的微信震醒,两位在出差的同事已在去机场的路上,这是我负责的一个特别磨性子的项目,几方利益博弈,纷纷扰扰已近一年。然而急不得,急也没用;你能做好的只是当下能做的事,静候发展和结局。我翻身起床,看了眼今天的日程安排,下午有茶课。
与茶最初的记忆是爷爷那个二十世纪七0年代的搪瓷杯,白底蓝边印着工农兵向太阳的文革时期的图案,里面永远泡着红褐色的茶汤,尝之苦涩,理解不了爷爷宝贝一样的如影随形,那时茶味真是土的掉渣的带着爷爷一样的迂腐味道。
后来去欧洲,喜欢上茶,不是因为滋味,而是因为腔调。有个贵族气的名字“下午茶”,在巴黎里兹卡尔顿排长队就为了那三层糕点架和那盛在精美骨瓷里的红茶。喝在嘴里,似乎离戴安娜王妃也近了许多。和家人在英国西部约克旅行,徒步穿过古老的市场街区,朝圣据说是欧洲最正宗的英式下午茶:BETTY茶屋。出差到香港不忘去半岛酒店大堂下午茶坐坐,是因为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那个阶段茶与其是为喝不如是为见识,见识那些我不熟悉却充满传奇色彩的别人的人生。
半岛酒店下午茶
再后来在北京创业,为约客户显示自己高逼格寻找一些有“嚎头”的下午茶地点,LILLIAN CAFÉ TEA ROOMS ,安薇塔,前门M,康莱德CHAPTER……..环境优雅,价格不菲,摆满一桌子的甜品和几个口味的茶,说着由衷或者不由衷的话,试探着对方的喜好,茶桌如战场。我没有记住茶味道,却尝到一次一次成功或不成功的滋味,可谓五味杂陈......
人生就是这样,历经世事,百转千回,不经意间却成就会心的邂逅。
那是一个普通的有些百无聊赖的午后,约好姐妹见面,她回复说在上茶道课。茶道,一个似懂非懂的名称,记得几年前看过一部日本丰臣秀吉时代茶道高人千利休的电影,他提倡的“和,敬,情,寂”给我留下一定印象,然而却是肤浅的交集。索要了电话。第二天就来汉合体验了一节课。
当我坐在隐隐禅香馥郁,袅袅古琴萦绕,年轻却有沉静之美的茶道老师端坐的汉合茶席前,感觉自己像个小学生一样笨拙却好奇。跟随茶道老师做净手礼,而后听她从茶叶的历史,品种,出处娓娓道来,并将一款款陌生又有些熟悉的散茶,用茶匙优雅的拨入紫砂壶,高冲低斟的分到每个学员的茶盏里。茶分三口品,一品茶汤,感受茶汤在舌尖的甜味;二品茶汤,用舌身尝茶汤的涩味,三品茶汤,用舌根尝茶汤的苦味,苦后回甘,喜闻幽香,静心回味,茶之香气和茶汤滋润了眼,鼻,喉,舌,全身至心灵,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久违很久的放松和愉悦。
遇茶,似乎是人生匆忙旅途中邂逅了一位“对味”的朋友,相对交流,收获欣喜,一面之交当然不舍,期盼再次相见,于是毫不犹豫的定了茶道课。
一入茶道,异彩纷呈,眼花缭乱。每堂课都跨越神州大地,品尝山川风情与自然精华,如醉如痴。如饥似渴的买了一堆茶书,茶器,茶叶。加了好几个关于茶的公众号,人云亦云的买了紫泥石瓢紫砂壶来泡黑茶普洱,朱泥紫砂思亭壶泡大红袍,段泥西施壶泡白茶。
买来不同材质的盖碗练习手感。主人杯买了喜欢的各种样式配合每天的心情,而在茶课上喝到对味的滇红,东方美人,白牡丹等等也迫不及待的买来喝上一壶品味一番,铁壶,茶宠,公道杯各种茶道配件一通买买买。好姐妹说我入魔了。
家里学习茶的条案
茶道的真谛不是“静,行,俭,德”吗?我知道,正如那末多禅修的茶宠我选择了一个无相小生一样,极简思想和购物狂我认为并不矛盾,这恰是我的人生观。世界万物皆是从量变到质变,没见识没经历过就无从认识到自己的喜好,更难客观评价和选择。
所以有限的生命里尽量的去体验然后放下,回归最本真的自己是我领悟到的真理,其实每堂课看到茶叶的沉浮,茶杯的举起放下,茶味的性情各异,都是茶道给我实实在在的感受。
自古以来爱茶之人自有他的一番人生智慧,从王维的“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的戏言与调侃,到苏东坡”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忘却人间荣辱,只留深山月光白般的飘然,原来人生况味不是被时光磨掉了棱角,而是如茶温润了灵魂。
此时我不禁忆起爷爷的那杯茶,正如鲁迅所言:“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感恩兜兜转转在这个年纪邂逅了茶,正是能明白“人生如茶,煎熬就变成一种成就”道理的时候。
品茶味,让自己沉淀笃定。尽管我才是一个刚有茶缘的茶小白,尽管还有半生的茶滋味等待我去品,但这一分遇见是我的真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