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功效与禁忌 > 喝茶养生知识 >
从《茶经》看中国茶的养生智慧
普洱茶
《茶经》,中国茶文化史上的绝对经典,由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著于唐代。此书一出,轰动天下,陆羽被尊崇为“茶圣”。
有识者云:“茶人不知陆羽,如同佛子不知释迦牟尼,道者不知老庄,美国人不知华盛顿,法国人不知拿破仑。”信哉。
然而《茶经》毕竟著述于1200年前,世易时移,很多人想读却感觉很难读懂。这里,舒松不揣冒昧,将《茶经》研读的点滴心得记录整理出来,尤其着重于《茶经》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承前启后的意义探寻以及《茶经》论述对于今人的价值,向大家做个汇报,以求教于大方,并期引发更多茶人及茶友对《茶经》的研读兴趣。
《茶经》共十篇,内容浩繁,这里故选取一个维度,重点谈谈:由《茶经》所引申开来的,中国茶的养生智慧。
 
一、《茶经》论生态与养生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这是《茶经》开篇的第一句话。这一句话,涵义丰富,意味深长。千年前的陆羽,已经认识到茶树是只能在温暖的南方而不能在寒冷的北方生长的植物。
而一个“嘉”字,更传神的点出了茶在陆羽心目中无比美好的地位。
嘉奖、嘉许、嘉人,一个嘉字,带出无比的喜悦。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陆羽说,“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这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点明了生态的重要性。
陆羽的这样一个简短总结,同样是石破天惊的。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陆羽的这个认识同样毫不过时。
在中国六大茶类中,有乌龙茶类。在乌龙茶类中,还有一个著名的小茶类,就叫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名字中的一个“岩”字,生动点出了“烂石”生态环境对于茶的品质的重要性。
武夷岩茶,其上品者,身处丹霞地貌的高山烂石生态环境,称为“岩岩有茶,无岩不茶”,是为“正岩茶”。到了半山腰,烂石环境减弱,这里的茶制出的岩茶就只能称为“半岩茶”,品级等而下之;再往山下,到了九曲溪边,平原滩涂环境,就只能称为“洲茶”了,茶的品质及价格都有所下降。
武夷岩茶,从正岩茶到半岩茶、再到洲茶的不同等级划分,生动佐证了陆羽“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的洞见。
我的好朋友、著名云南茶人徐亚和先生也是陆羽《茶经》的用心研读者。亚和先生事茶30年,一直想找到一块如陆羽所描述的“上者生烂石”的茶树生态环境。他走遍云南茶区,终于在云南西部茶区临沧市的忙麓山找到了这样一块独特的地貌。
 
他用心将这个地貌环境下的百年老树茶叶悉心收集起来,制出了一款古树普洱,取名“石介”。
石介者,万石相间之所也。石介产量稀少,却以“苏鲜香、汤清苦、味甘滑、涩而津、喉韵长”号称五绝,名动茶的江湖。石介普洱的诞生以及命名灵感,均源于《茶经》。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关于生态,陆羽又说,“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这一论断的意义,在我们今天尤为重大。
喝茶要喝养生茶,这是我们楚天茶道向广大茶友倡导的重要饮茶理念。何茶养生效果好?其中就包含陆羽先生说的这句话:“野者上,园者次。”
野放茶(荒野茶),虽然产量不如茶园中的茶,但是野放茶不像茶园茶那样密植,土壤条件更好,而且处在生物多样的环境中,茶树更具灵性。我们今天,很多能够在斗茶赛中胜出的茶,多半也出自野放茶。
 
湖北有一位连续九年的鄂西北“茶王”,名叫季广成,每年斗茶赛,他都是第一名。我很好奇,就去襄阳谷城他的茶园广成仙谷考察,发现他在当地非常另类,十多年来坚持茶园不打农药,也不施化肥,连有机肥也拒绝使用,只用自己山上的落叶肥。多年前,他的有机茶也卖不出价,辛辛苦苦,许多茶农嘲笑他。他我行我素,也吃苦无数。现在他的野放茶园的茶,名叫真武幽兰,其品质表现把山下使用农药化肥的茶拉开老大距离,供不应求,需要提前一年预定。
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极其宝贵的上天赐予人类的环境,尤其名山大川,多出好茶。这种环境出产的、不使用农药、不使用化肥的茶,才是真正能够养生的好茶。
除了土壤(烂石)的重要性、植被多样性(野)的重要性,陆羽还深刻认识到散射光的重要性:阳崖阴林。
日照时间较长的山坡面,还需要有一定的树木遮挡,让光线产生散射,避免阳光过度直射茶叶。陆羽认为,这样的光照条件是最好的。
这一点,在今天的种茶实践中仍然极为正确。老茶农有一句话:山戴帽,树打伞。所谓山戴帽,就是在山顶上需要有其他的高大一点的树种,不要都种成茶树;所谓树打伞,就是在茶树园里还要间植一些高大树木,能为茶树适当遮阳。老茶农的这个看法,是对“阳崖阴林”的最好佐证。这也说明,一些我们在图片上看到的一望无际的大茶园,看不到其他树种,美则美也,却失去了野性,失去了生物多样性,而且让阳光无情直射,并不符合茶树的要求。我们今天的一些科技工作者的看法,实际是错误的和片面的,不懂天人合一,离道远也。
不好的生态环境种植的茶叶,对人体不仅无益,反而是有害的。“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陆羽同时指出:“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对采摘的时间、清洁度和制茶的精益求精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茶经》时代,寒性茶的养生价值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陆羽又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意思是说,茶的性味是非常寒性的,作为饮品非常好。“味至寒”这三个字,是只针对绿茶而言的,而并非针对我们今天的六大茶类。
在唐代的时候,我们中国还尚未出现黄茶、乌龙茶和红茶。至于白茶和黑茶,也许出现了雏形,但是也缺乏确实记载。
唐代,主要是蒸青绿茶。蒸青绿茶更多保留了茶叶的原始性状:“味至寒”。
既然“味至寒”,似乎并不太好,为什么陆羽又说“为饮最宜”呢?这,就要谈到中医对养生的看法了。
中医之中,非仅指中国之中,而是同时包含中庸之中,中道之中。中医,乃是将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持中守正的道学运用于人体健康与长寿的学问。
关于苦寒之茶对养生的价值,李时珍在其名著《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论述:
“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陆羽接着展开,具体解说:“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对茶的养生与治病功效做了具体的罗列。
 
三、黄帝和炎帝:中国茶的养生渊源
谈到茶道养生,其实还需要从陆羽追溯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两大文明先祖:黄帝和炎帝。
这里我们要先简单谈谈中国文化与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为铺垫。
其实,在中国上古时代,就有非常发达与完备的科学。但是中国古代的科学不叫做科学。叫什么?叫道学。
道学,就是中国古代的科学哲学体系。道学又发展了很多运用科学,如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医道、武道、茶道、香道,等等,百行百业,都是道学的具体运用,从而构成一个非常完备的学问体系。
道学有一个与西方科学非常不同的特点:就是道学(东方科学体系)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德与道的密不可分性;而西方实证科学是排除人的影响的。东方道学的修为,是以修道者的德行为基础的。德行高的人,道行才会高。
西方的实证科学,立足于研究,叫科学研究;而东方道学,立足于修,叫修道。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科学发展路线。
好了。我们先讲一讲黄帝的故事。
 
《黄帝内经》开篇,就有这样一段话: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一个“神”字,点出了黄帝先天的来历不凡,以及与上天的联系。
黄帝非常注重养生。在他当天子第19年的时候,他还专门去拜访一位大道:广成子。“膝行而进”,非常虔诚。
关于养生,黄帝的另一位老师岐伯为黄帝讲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话: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百岁,是人的天年,是人的正常寿命。但是,很多人达不到,早早衰老。为什么达不到?岐伯进一步指出,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不良的生活习惯。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内经》开篇这两段话,点出了养生的要害。
我们再看看中华文明的第二位重要先祖:炎帝,也就是神农氏。
古代典籍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氏为了了解草药的药性,走遍千山万水,什么草药他都要尝一尝,结果就尝了很多有毒的草药,中毒很深。一次,他正在煮水,结果有树叶飘到他的锅里,煮成了汤。神农氏是有透视人体的功能的。喝了这汤,发现体内的毒素都被化解了。很好奇,发现是锅里的树叶的作用,于是把这个树叶命名为“茶”。
这就是茶的伟大发现。神农氏不仅发现了茶,同时也发现了茶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药用价值:就是解毒。
黄帝和炎帝所传下来的文化,是典型的神传文化。总结由黄帝和炎帝所开创的养生文化,其核心主要有两点:
其一,就是要“合于道,全其德”。强调道德层面的修养对人的养生的重要性。
其二,就是要做到“阴阳平衡”。强调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与人的和谐,人体自身的和谐。
 
《茶经》:中国茶养生思想在唐代的发展
到了唐代,中国茶的养生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唐代,产生了一位伟大的药物学家:陈藏器。
唐代大医学家陈藏器(约公元687—757年),在《本草拾遗》一书中说:“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陈藏器对茶做了比前人更深入的研究,并在其名著《本草拾遗》中提出了一个极有分量的著名论断:“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他认为,很多药,都是针对一些具体的病具有治疗作用,而茶针对万种病都有治疗作用。其实是谈到了茶有巨大的保健、养生功效。养成喝茶的习惯就能更好的抵御各种疾病的侵染,从而达到养生和“治未病”的效果,推动了茶饮习惯在唐代的普及。
陈藏器之后,唐代又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位伟大的茶学大家,就是被后世尊称为“茶圣”的陆羽。
陆羽出生在湖北天门(古称竟陵)。他是一位弃婴,被寺院抚养长大,走遍茶山,最后在湖州写出了千古茶学名著:《茶经》。
唐代茶道影响深远。唐代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十分精辟。
 
到了宋代,中国茶道养生思想深入影响到日本。
日本荣西和尚,曾经两次来到中国,修习佛法、研习茶道、医道。回国时,他还特别带上了中国的茶籽。
他回到日本后,有感于日本人疾病流行,不懂医道,不懂养生。
出于慈悲,于是写了一本书《吃茶养生记》,主要是把在中国学到的茶道养生方法介绍给日本人。
荣西在《吃茶养生记》中所言:“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龄之妙术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
他又说:“贵哉茶乎,上通神灵诸天境界,下资饱食侵害之人伦矣。诸药唯主一种病,各施用力耳,茶为万病之药而已。”直接引用了陈藏器的茶道养生思想。
荣西对茶养生的推崇和倡导在日本影响深远,直接推动了茶饮在日本的流行。荣西被日本人尊为日本的茶圣。
《茶经》后时代,茶性结合体质养生
在古代中国,主要以寒性绿茶为主。寒性茶具有巨大的养生价值。但是,寒性茶如果过量饮用,也会对身体有一定的伤害。这一点,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作了详细的论述。
幸运的是,中国茶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到了明代末期,逐渐出现了温性的武夷岩茶。大约同时代,又出现了温性的红茶。
 
上世纪,著名茶学家陈椽教授进一步提出了六大茶类的划分。这对于我们认识中国茶的茶性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今天的中国茶,既分阴阳,又蕴五行。
茶的个性:茶分阴阳,茶蕴五行。
茶的阴阳属性规律大致如下:
发酵程度越低的茶,寒性越重。焙火程度越低的茶,寒性越重。冷冻保存的茶,寒性较重。
对于各个具体茶类的茶性,也可大致归纳如下:
寒性茶类:绿茶、白茶、轻发酵乌龙茶、年分浅的生普。
中性茶类:黄茶,中发酵乌龙茶,部分老茶。
温性茶类:重发酵岩茶、红茶、熟普、存放年份长的老黑茶。
安化黑茶,就是比较温性的茶类。而且随着存放年份的加长,会更加温性。
同样,我们人体也是分阴阳的。我们根据自身的体质特点,选择不同茶性的茶,就能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
总体而言,我们主张茶友喝“杂茶”。就是各种不同的茶类,我们都可以广泛的喝。但是根据体质的不同,又可以有所侧重。
平和体质的人士,可以喝各种不同的茶类。
寒性体质的人士,适当多喝温性的茶,少喝寒性茶。
温性体质的人士,可以适当多喝一点寒性茶。
夏天天气炎热,可以多喝一点寒性茶,比如绿茶。
到了冬天寒冷季节,就应该适当多喝温性茶。
年轻人可以适当多喝寒性茶,而人到中年、人到老年,体质转寒,就要多喝温性茶。
《茶经》承前启后,茶道养生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对于现代人,现代病层出不穷,而茶可治万病。希望大家都能懂点茶道养生,都能通过喝茶受益!
 
作者: 舒松
日期:2023-12-08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