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当木活字与老普洱茶同框
普洱茶
在浙东南
一个古老的宅院里
有户吴姓人家
世世代代
以木活字印刷为业
至今
已传承了800余年
老手艺
如同老茶
古老、鲜活
有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
当我有一款好茶的时候,一般都不会独享,手里的这泡老普洱,是多年前“劫”来的存货,这个时节在福建寻山地水地逛荡,却不曾有机会拿出来与人共享,也许是在等待着什么。
偶然听到有一支族群,从闽南迁徙到浙江平阳县翔源(大约在明正德年间),又在乾隆元年(1736)时在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村定居,而这一淳朴而平凡的族群,代代相传一门手艺——中国木活字印刷术。
说起造纸印刷术的发明,对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可能有些扯得太远。在现代工业文明中,印刷只是手到擒来的“小儿科”,且种类繁多,质量精美。而这一用手刻、手印的古老技艺,似乎是跟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现实点说,它无论如何都是没有市场竞争力的。这应该只是史料与教书里的记录,最多是博物馆里灰沉沉的一个摆设吧。
虽说是机缘与好奇,总是把一些看似不沾边的事情联系起来,恰巧有一友人曾去过东源村,且逢大家又都有空闲,福鼎与瑞安也只有百八十公里的路程,于是一早就驱车而往。
一路烟雨霏霏,山路蜿蜒,空气与心情都很清新舒爽。东源村不大,整洁静谧,木结构的四合院,古朴的老式门楼,一地的青苔卵石,三趟带长廊的灰瓦木房,院墙上绿蔓红枝,毛毛细雨,洇润其间,就在这里结识了木活字印刷术传承人之一的吴魁兆先生,一个朴实而爽利的人。
 
吴先生从不喝茶,而我又执意要把那泡老普洱拿出来分享。
在一条长凳上,张罗着摆好茶具,当然免不得诗情画意地感慨一番,也算是盛情难却,吴先生豪爽地与我们对饮而谈起来,老屋、老茶、老手艺,在细雨的薄暮中交融在了一起。
酒红色的茶汤,在吴先生嘴里只蹦出了两个字:“好喝”!老茶的韵味是在时间的沉淀中凝练出来的。这是一款内质丰富的茶,我兴致勃勃地介绍着。忽然,吴先生眼睛一亮说:“我们这木活字印刷术,是不是也如这老茶一样呢?”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是如此的深刻!我心中也不禁暗自庆幸:不虚此行!
 
把盏闲话间,我与吴先生聊起了木活字印刷术。这项老手艺起源于元初的王氏“梓辑”,在东源村历代相承。目前,东源村有2000多人口,只有11个人懂得木活字印刷术整套手艺。这800多年的传承与这支族群修谱传家、儒学励志的族风有很大的关系。
修族谱,20年一续,已是约定成俗的规矩。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条件如何艰苦,也未曾间断。正因如此,才使得这项老手艺完整地留存至今,老手艺的厚重与温度,早已深深地打动了我。茶过数巡,眼前已是字活墨香。
木活字的用木是干透的棠梨木,延用竖粗横细的老宋体,反写精刻,方正典雅。
 
吴先生领我们来到作坊,逐一讲解制作工序 ——写字、刻字模、捡字、排版、校对、打蜡、上墨、印刷、划支、分页、装线、封面、装订......一双纹横理深的手,伴着智慧的旋律,在方形黑色墨块上舞动着,盖纸刷棕,纸渗字晰。这不只是一门技术,而是一种民间美学。
这时,我又冲好一壶茶,放在吴先生面前,奉上一杯,并请他为我们演绎反写刻字。他的手艺,当之无愧“能工巧匠”这一赞誉,先用毛笔反写老宋体,字形方正古朴,刻刀用力精准,木屑飞处,字清体活,韵味十足,国粹传人名不虚传。
 
老茶耐泡,老手艺更是历久弥新。一个字何常不是那一片叶,一版字又何常不是那一饼茶,一汪墨一泉水,一刷之间,不就泡出了一壶好茶吗?
这原本就不沾边的两回事,在中国这片土壤里,不就是一个理吗?刻有刀法,字有检诀,排有板式,墨拓力匀。印刷有度,无论是各宗家谱,还是古书精籍,其古韵流香,其精美大气,都是现代印刷品无法与之媲美的,这是一代代匠心得浸泡,这是入心而精于工的独有气质,而这种气质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品质。
古老的、鲜活的、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触动着我。
望着印刷母版上字如亮炭的生命,跳跃着一宗一族活泼泼的记载,又是一次次蘸墨复涂后的重生,“我们这木活字印刷术,是不是也如这老茶一样呢?”这句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话,把这一切沏地浓郁芬芳。
 
 
作者:白水先生
日期:2023-12-14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