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写到:“夫隋唐两朝为吾国中古极盛之世,其文物制度流传广播,北逾大漠,南暨交趾,东至日本,西极中亚……”。唐王朝,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诗人们写下的不朽诗篇,一千多年后,我们依旧烂熟于心,朗朗背诵,丝绸、瓷器和漆器美轮美奂。横跨欧亚大陆的骆驼商队和绕行印度海岸线的阿拉伯商船将这些奢侈品带到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富贵人家。
让我们从纷繁复杂的历史古籍和文化想象中抽离出来,回归到一片神奇的树叶上,回归到茶,回归到献于帝王家的茶,回到承载了历史荣耀的贡茶上。
贡茶,顾名思义,就是古代专门进贡帝王将相享用的茶,起初是产茶地的官员将各种烦名特茶叶作为土特产品进贡给皇朝,是土贡的性质。据现存的史料考证,贡茶起源于西周之初,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巴志》中就有记述:土植五谷……丹漆荼蜜……皆纳贡之”。由此可见纳贡土特产品有悠久的历史。
唐朝随着茶叶生产水平的提高,饮茶之风普及,“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很多文学家、诗人,饮茶作诗以示风雅,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帝王将相,由此出现了官营督造专门生产贡茶的贡茶院就产生了。关于贡茶,我们只要弄清楚一下几个问题,就能对唐朝的贡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开始设置官营督造专门生产的贡茶院
唐代最著名的贡茶院设在湖州长兴和常州义兴(今宜兴)交界的顾渚山。据《长兴县志》载,顾渚贡茶院建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至明朝洪武八年,历史长达605年。唐朝贡茶院的产制规模很大,“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制茶工场有三十间,烘焙灶百余所,生产贡茶万串贡茶(每串一斤)。新制成的贡焙新茶——“顾渚紫笋”,快马送抵长安,呈献皇上。
2、唐朝的主要的贡茶区域
唐朝最著名的贡茶区域为顾渚山,但是也还有其他区域所产的优质茶叶作为贡茶。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当时的贡茶地区共计十六个郡,即:山南道的峡州夷陵郡、归州巴东郡、夔州云安郡、金州汉阴郡、兴元府汉中郡、江南道常州陵郡、湖州吴兴郡、睦州新定郡、福州常乐郡、饶州鄱阳郡、黔中道溪州灵溪郡、淮南道寿州寿春郡、泸州庐江郡、蓟州蓟春郡、申州义阳郡、剑南道的雅州卢山郡。这些郡,分布于今天的湖北、四川、陕西、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安徽、河南十个省。
3、唐朝主要贡茶品目
唐代的贡茶名目,在唐朝翰林学士李肇中《国史补》记载,有十余品目,即:剑南“蒙顶石花”、湖州“顾渚紫笋”、峡州“碧涧、明月”、福州“方山露芽”、岳州“灉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寿州“霍山黄芽”,蕲州“蕲门月团”,东川“神泉小团”,夔州“香雨”,江陵“南木”,婺州“东白”,睦州“鸠坑”,常州“阳羡”此外,尚有浙江余姚的“仙茗”,嵊县的“剡溪茶”等。
4、唐朝贡茶制作方法
陆羽《茶经》记载唐朝制茶法为:“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已。”现代著名的茶学大家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认为唐朝贡茶的制作方法和陆羽在《茶经》中记录的制茶法比较接近,从《茶经》的成书时间和地点来看,《茶经》中的制茶方法有可能就是当时最富盛名的“贡茶”,宜兴阳羡茶和长兴顾渚紫笋茶的制造方法。按照现在制茶学的分类,属于绿茶中的蒸青绿茶的制法。
5、名优茶品代表和唐朝贡茶历史渊源
现在的一些名优绿茶和唐代的贡茶有一定的关联。笔者选出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长兴紫笋”和“霍山黄芽”介绍给大家。
(1)长兴紫笋
长兴紫笋又名湖州紫笋、顾渚紫笋,为恢复历史名茶,首创于唐代,为当时著名的贡茶,1978年恢复生产。
长兴紫笋的原料要求为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二叶初展的正常芽叶。长兴紫笋加工的工为摊青、杀青、造型、烘干等四道工序。长兴紫笋茶的品质特点为:芽叶微紫,芽形似笋;干茶色泽绿润,叶底芽头肥壮成朵;茶汤清澈,碧绿如茵;香气清高,兰香扑鼻;滋味鲜醇,味甘生津。
(2)霍山黄芽
霍山黄芽产于安徽省霍山县,为历史名茶,创制于唐朝。
霍山黄芽的采摘标准为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山内于谷雨前五天左右开始采摘至立夏结束。霍山黄芽的加工工艺为:摊放、杀青(做形)、毛火、摊凉、足火、拣剔复火。优质霍山黄芽的品质特征为: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润绿披毫,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汤色嫩绿清澈。
唐朝贡茶制度的出现对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后世的茶文化以及茶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茶文化也随着唐朝对外的文化交流,走出国门,开始远播西至吐蕃,东至日本,同时也宋朝茶文化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书目:《中国茶经》陈宗懋、杨亚军主编;《茶的世界史》,梅维恒、郝也麟著,高文海译;《茶经》,陆羽著,沈冬梅编译;《茶经述评》,吴觉农编著;《茶业通史》,陈椽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