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选普洱新茶,除了当下的滋味,后期的转化也是一大关键要素。历史上一些初期品饮时口感不佳,或滋味平平的茶品在后期存储中,却转化出令人惊异的滋味。
那该如何判断一款茶的后期转化能力呢?可以从3个方面做出判断。
1、原料不求嫩
原料是基础,没有好的原料,无论工艺如何精巧,无论后期存储如何正确,茶品也不能在后期转化中出现好的滋味,不具有好的后期转化能力。
但何为好的原料呢?一味求细、求嫩就是好的原料吗?
显然不是,幼嫩茶箐虽然滋味鲜爽,但内含物质不如更为成熟的一芽二叶、三叶茶箐丰富,普洱茶如果使用纯一级幼嫩茶箐来制作,其后期转化是有限的。
历来老茶都是多级原料的混合拼配,且都不是最为幼嫩的茶箐。如8582使用的是8级茶箐,大益经典青饼7542使用的4级茶箐。
还如宋聘、同庆、红标这些经典茶品,都可以清晰的看到等级偏后一些的粗老茶箐和茶梗,但事实证明更符合普洱茶后期转化的搭配。
结论:原料等级合理搭配,粗细有致,更利于长期存储的后期转化,太过幼嫩反而适得其反。
2、加工工艺好
好工艺,也是利于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普洱茶的后期转化虽然都是氧化,但却是两类不同氧化的共同作用:一类是生物化学范畴的生物氧化,通俗来说就是发酵;另一类就是常规的自然氧化。
普洱茶制作的杀青和晒青两个环节,对后期转化影响较大。
若杀青过度,会导致茶中氧化酶以及其他活性物质的活性被灭杀,从而使得生物氧化停止,只能进行自然氧化。而单纯的自然氧化,后期存储转化能力低下。
如果新茶饼上能够看到明显焦糊的茶叶,或者能够闻到焦糊味道,一般是因为杀青时锅温偏高,或者不均匀所导致。
如果是烘青而非自然晒青,也会对普洱内的氧化酶和活性物质造成较大的伤害乃至活性丧失,后期存贮时转化能力自然不会好。
烘青新茶,一般颜色偏绿;口感上,甜度高,无青味,苦涩度比晒青的低;但无回甘、无生津或者有但很微弱,且耐泡度比较低。
晒青新茶,一般会有较为明显的天然青味,汤质更为醇厚,回甘生津明显,耐泡度高,能够达到10泡以上。
3、口感做判断
普洱茶的后期转化魅力之一,就是未知所带来的期待与好奇,且新茶和老茶滋味差别较大。
但要从新茶口感去判断后期转化,一般较为困难。
如烘青茶品饮滋味是较好的,可是其后期存储价值基本为零。
一些纯料茶,可以通过前人的经验之谈,或自身的品茶功力,去做出大概的推断。
但对于后期转化更为复杂多变的拼配茶,实难定论。普洱茶界一些初期口感平平无奇的新茶,在后期存储中转化出优异滋味的例子不在少数。
总而言之,只要不是原料过次,或工艺过差使得茶品丧失了基本的后期转化能力,在合理的后期存储转化中,茶品滋味都会有相应的提升。
而转化的快慢、滋味提升程度、优劣差异,就是原料、工艺、存储三者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缺一不可。
随着“陈化”时间的增加,优质普洱茶的口感,会从青涩浓烈逐渐变得内敛醇厚,茶品向“品饮价值的升华”。
“品饮价值”的提升是茶品的根本。研究“品饮价值”,还得从普洱茶的本质概念出发:选材云南优质大叶种、经过阳光晒青,这样制成的具有后发酵作用(陈化)的茶,才叫普洱茶。
重点关注“三要素”
1、原料
关键词:云南大叶种,春秋两季
具有“优质基因”的原料是普洱茶后期转化质量的最基础保障。普洱茶在陈化过程中内含物质必然会有一定的流失,内含物质丰富的云南大叶种茶,是普洱茶实现越陈越香的基础。
云南大叶种是总称,主要包括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和勐海大叶种等。原产云南省西南部和南部澜沧江流域,主要分布在该省双江、澜沧、勐海、凤庆、昌宁、云县、保山、元江等县(市)。
季节也很重要。
春秋茶与夏茶的最大区分还是因为雨水。雨季茶叶水分过高,内含物远不如春秋季;春季又因经过一个冬天的孕育,原料内含成分丰富。
2、工艺
关键词:晒青
如果说杀青工艺的火候还有后期转化可以弥补的话,“晒青”则是是干燥工艺的唯一的选择。
人为的“烘青”工艺,会破坏茶叶中的“酶”,而“酶”恰恰是后期转化的必要因子之一。“酶”被破坏,茶品没有任何的“陈化”价值可言。
而“晒青”工艺保留了“酶”的活性,随后漫长时间里,茶中“多酚类”和“酶”之间的氧化聚合作用(即酶促作用),以十分缓慢的方式进行,这才是普洱茶后续陈化的关键所在。
如果购买普洱茶的初衷,只考虑茶品“品饮价值”有一个良好的提升空间,那么以上部分吗,已经可以作为一款茶是否值得存放的基本标准。当然,古树或是名山也许会有更好的表现,这些需要您具备更深层的鉴别能力。
3、仓储
关键词:适度
普洱茶转化需要的不单是时间,更需要的是与空气的适度接触!
严格密封保存普洱茶是不可取的,完全暴露于空气中,也不是好事。未开箱的整件茶叶,储存于空气较为流通的环境中,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普洱茶储存空间整体环境的平衡、协调、互为弥补是非常重要的。较大数量的仓储,定期的倒仓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