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看来,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仅供参考):
第一,做给消费者看,我们是玩真的,不掺假。以此来提升品牌信任度。
第二、直播。
或以视频、或以图文的形式还原采摘制作现场,或者直接直播现场,原因除了上一条所说的之外,还起到宣传企业自身的品牌特色及文化的作用。
同时,也让消费者感知到,一款茶得来不易,寻茶、采茶、制茶,过程艰辛,工序繁琐、工艺严谨,层层把控,为其品质做背书,顺其自然的,提高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让消费者觉得花这个钱是值得的。
第三,跟风心理,习惯成自然。
这个市场绝大部分人这样做,我不随大流不太好。
第四,也是最后一点。
起初,甚或现在,不否认部分人是对茶农的“不放心”,才有了全程参与、“紧盯”这个行为,但司空见惯,这个行业流行这样,慢慢就习以为常,一些相互信任的茶农与茶商,或因长久合作、彼此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基础的茶农,也接受了这个事实,因为这是一个业内很普遍的现象,乃至现如今已经演变成为了一种需要拉横幅、大张旗鼓的仪式感;更何况有了上述几条理由之后,就基本已弱化了“盯紧”茶农,“不放心”茶农这些听起来别扭、尴尬、不好听的客观事实以及心理因素。
当然,现实并非全都像上文所陈述的那样,市场也并非全都由商家及旁观者所希望、所看到的那样去运行。有人提出,盯紧的茶农采茶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
因为有些茶农其实是极不乐意被“盯”的。据一位茶农留言倾诉,“我自己作为茶农,我个人也是觉得做生意的前提就是信任和互惠!一个春茶季下来碰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连最基本的互信都没有,给我多少钱我都不卖。”
“现在上山收茶的人实在太多了,很多发烧友都认为上山盯着茶农就能买到货真价实的好料,但这样紧盯的方式让茶农反感,反而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资深茶人范承胜先生认为,“紧盯茶农将破坏茶农和茶商之间的信任,最终引发茶山大面积的信任危机,陷入恶性循环。从生意场的角度来讲,诚信、互信是交易的前提,这种盯着的行为让农户反感。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行为,不但破坏规则和信任,实际上这是自己品茶能力不足的表现。”
而在笔者看来,这种现象的产生也非单向性的,即不是由茶商单方面的因素而引起。因为,这年头,茶农也会“看人”,然后依此“报价”,看你是一厢情愿的古树追求者,却对其一知半解,能宰就宰;有的茶农会玩“障眼法”,无师自通的排列组合式分组,小树混台地、台地混古树、台地冒充小树、台地冒充古树,让你挑让你选,绝对考验你是不是菜鸟。
当然咯,话又回来,这部分茶农也是被这个市场玩坏的,而玩坏这个市场的始作俑者就是那些投机者、炒作者、短视者……所以,这个复杂市场,是由多方复杂因素综合导致的,不否认一方开先河,然后有人以身涉险,再陆续有人入场、搅局,最终恶性循环,危及行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所以,最终,这个“盯”的方式如何解决?
回到本文开头,之前的“盯紧茶农”,可能已经演变为现在的现场直播,甚至有了大张旗鼓的仪式感,所以在心理上,渐渐地被弱化了这种被“紧盯”之感,取而代之的是普天同庆喜大普奔式的共同采茶做茶表演,何乐而不为。
而对于一些有钱,却对普洱茶品鉴能力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略懂不懂的茶商来说,全程紧盯茶农制茶,说白了就是不自信而多疑的体现。
所以,借用同行的一句话:最终品质的把关与鉴定能力,才是专业茶商需要具备的硬功夫。
因为,“专业茶客跟茶农建立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茶农知道我们的辨茶能力和采购能力,对我们有依赖和信任,相对来说他们也有职业操守的。同时专业茶商只相信自己的嘴巴,有味觉和经验的判断。”
品行是根本,诚信是前提,互惠是可持续性依赖和合作的动力。茶商也有靠谱的,茶农也有淳朴的,希望这个行业多有这样的搭档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