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友会 > 茶友交流站 >
品茶时的巅峰体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1.一个小故事
学茶路上,我是个地道小白。
年前,听中琦给我讲解两款熟茶的区别。我用习惯应考的经验拼命地记她的用词:
这款是包裹度很好,这款非常细腻,是用宫廷和一三级料压得饼;这款喉韵悠长,像是有团香气塞在喉咙里不断地散发香气……
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蠢钝。她说的感觉,我真的没办法体会。尽管脑袋里塞满了概念和描述,但是这种描述像是隔着层膜,我没办法用自己的身体来验证她的用词。
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却第一次非常明确地喝出了我们的两款熟茶:不得贪胜和一觉古树熟的区别——
一款细腻、绵柔,像是质地丰厚的水果,往细里描述就像是研磨得非常细致的豆沙;一款疏朗、开阔,像是午后的夏雨。如果用两种武功形容的话,一个是张三丰的太极拳,绵里有力;一个是张无忌的乾坤大挪移,大开大合。
事后,我仔细地回想了下那个时刻发生的前因。那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品饮,我头脑里在思考别的事情,只是机械地喝了那杯茶。但是那种苦苦求索的感觉却一下子凸显,那种曾被描述的感觉就这样无意间被验证。
是身体告诉了头脑,而不是头脑里的固有认知指导身体去感觉。
 
2.加尔维:“自我1”和“自我2”
心理学家加尔韦的一个有趣的概念,他在《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这本书中介绍说,“我”有两个,分别叫“自我1”和“自我2”。
自我1,就是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文字;自我2,就是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图像。
既然“自我1”是意识层面的,“自我2”是潜意识层面的,那么很自然,我们更容易认同“自我1”,因为我们很容易感知到自己的头脑里在想啥,我的“头脑”就代表了我嘛。
头脑本来是工具,但一旦你认为我就等于头脑,那头脑就会变成主人,它会去做一件事,评判。这个“头脑我”会判断: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对的就去做;错的就要避免,这时候的“我”是该被谴责、该被攻击、该被否定的。
 
当头脑做了这种评判工作,还用这个结论来指导身体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变得紧张,紧张就意味着,我们体内的能量流动被切断了。
而能量的自然流动,是潜能发挥的关键,甚至就是潜能发挥的过程,所以,紧张就会影响潜能发挥。正如我年前拼命地记中琦传授给我的用词,而我强行地用身体去寻找这种感觉,却毫无所得一样。
如果你觉得这两个有点晦涩时,不妨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
自我1就是我们的意识,我们可以通过话语告诉别人的观点。它的来源可以是我们从书本中得来的,从某位大师、朋友那里听来的,从自己的实践中得到的可以表述的观点。总结来说,它是我们的经验。
自我2就是我们身体的感觉,它不被我们的意识所操控,它的语言不是文字,而是图像、是我们常说的感觉。偶尔它可以共享,但大部分时候它是独享的。它潜藏在我们的意识之下,它的召唤甚至需要抛掉头脑里自我1的影响。
 
3.放松一点,让“自我2”发言
这个道理,或许我们也可以用在品茶中。
当你在品鉴一款茶时,到底是你的自我1在说话,还是自我2在发言?
在我们的品鉴体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即体感。应用在普洱茶中就是发热感,它指的是后背、额头、手心等部位的发热感。它背后的机理在我们的往期文章《所谓茶气,原来是这么回事》中有详细的解释。
“体感”这个词太有争议了。因为它太容易受自我1引导。一旦你的意识中接收到了这样的言语信号,那么“自我1”便开始起作用,指导我们的身体沿着这样的指示去反应。
 
到底有没有呢?不妨找个时间,安静下来,放下头脑的禁锢,尝试听听身体在说什么。让体验自然地流动,意识隐去,用身体去喝茶。
这可不是说让你变得笨拙迟钝,而是意味着要让无穷无尽的繁杂思想平静下来。正如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如果我们能完全抛掉“自我1”咄咄逼人的观点绑架,全身心沉浸在眼前的那杯茶水中,我想品茶也是可以感受到身心合一的事情了。
你曾有过这样的时刻吗?
ps:文章灵感来自得到《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大倩:中科院心理学在读硕士,嗜茶美少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体验茶江湖。茶叶进化论编辑部核心成员。
 
作者:谢倩倩
日期:2018-07-22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