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耐泡度,很多人都有误解。
耐泡是茶叶销售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术。一个茶如果不耐泡,似乎都没法拿出台面。但是,耐泡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又如何去衡量耐泡程度呢?
这里面可做的文章非常多。
我们最常看到的销售场景,是用某款茶能泡多少泡来去衡量。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就会发现这里头有门道:能泡多少泡是一个具有相当大弹性的参数。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冲泡手法、不同的用水,调整一个茶的冲泡次数。
1.解构江湖套路:一款茶泡出四五十泡的真相
耐泡度与冲泡次数并不能划等号。比如,掌握了以下这四大法门,任何一种普通的茶,都可以泡出四五十泡:
第一、用高硬度的水。
这点提到首要位置,原因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但它是最关键的。硬水中含有更多的溶质,含有溶质越多的水就越不利于茶叶中内含物质的浸出。选用硬度较高的水,可以有效增加茶叶可冲泡次数。
当然,冲泡次数增加了,茶的香气、活性会减弱许多。好茶用茶汤减弱来换取冲泡次数,是毫无意义的;相反,差茶用硬水,增加冲泡次数的同时能适当掩盖缺点。
注意了:如果一款茶能泡个四五十泡,排除特殊品种原因,去看看它用什么水冲泡吧~用高硬度水冲泡的人,要么不太懂茶,要么茶实在不好。
第二、加大投茶量。
用茶叶把茶壶或者盖碗塞满,总量多了,可冲泡的次数当然也就多了。
第三、快出汤。
把每次冲泡的时间缩短,也就能多泡几泡。
第四、低温冲泡。
有泡茶经验的人都知道,低温冲泡得到的茶会淡一点,因为低温不利于茶叶中内含物质的浸出,这样就可以增加冲泡次数。
——因此不加前提地用冲泡次数去衡量一个茶的耐泡程度并不准确,而耐泡程度的本身就有一个非常科学的度量,叫什么呢?水浸出物总量。
2.耐泡度的本质——水浸出物
不难发现,冲泡次数是可操控的。简单来说,就是把水浸出物总量如何分配到每一泡的茶汤中。而水浸出物总量才是真正衡量客观耐泡度的标准,这是耐泡度的本质。
水浸出物,即茶叶中能被沸水浸出的物质总量。一般来说,云南大叶种的水浸出物高于其它地方中小叶种。普洱茶国家标准规定,合格的晒青茶应达到35%以上的水浸出物。
3.耐泡度只是呈中性的茶品特征,与品质无紧密联系
一个茶的水浸出物含量是45%,那这个茶的耐泡度肯定强于一个水浸出物含量是35%的茶。但是一个茶的耐泡度(即水浸出物)与品质无紧密联系。耐泡度不过是一个茶的特点——在我看来是一个呈中性的特点,而某些人眼中是褒义的特点而已。
比如漭水大叶种的水浸出物就高于易武绿芽茶,你能说漭水大叶种比易武绿芽茶好么?
tips:
决定了茶里的水浸出物总量的因素:
第一、茶树品种
比如班章大叶种春茶一芽二叶的水浸出物是56%,同样的春茶一芽二叶来看,易武绿芽茶为48.5%,漭水大叶种为50%,云抗十号为45.5%,紫娟为50.6%。(数据来自《云南茶树种质资源》)
第二、种植
种植管理方式决定了营养供应情况的不同,不同条件下茶叶的水浸出物不同。
第三、环境
一般海拔越高的茶,水浸出物越多。
第四、采摘
正常采摘的茶,含芽率高(纯芽尖除外)的水浸出物相对更多。
第五、加工
不正确的加工操作会影响水浸出物总量。
第六、储藏
储藏过程中,水浸出物总量会有变化。普洱茶往往在贮藏开始处在一个浸出物增多的上升期,到达巅峰后又开始渐渐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