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马古道的路线看,我们不难发现,昌都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枢纽,它不只是滇藏道和川藏道两条道路的必经之地,而且也是这两条道路的一个交汇点。事实上,茶马古道并非只是在唐宋时期汉、藏茶马贸易兴起以后才被开通和应用的,早在唐宋以前,这条起自卫藏,经林芝、昌都并以昌都为枢纽而分别通往今川、滇地域的道路就曾经存在和繁荣,并成为衔接和沟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通道。它不只是卫藏与今川滇地域之间古代先民们迁移活动的一条重要通道,同时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间古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孔道。从考古文化遗址看,远在4~5千年以前,昌都就呈现了像卡若遗址这样大型且时间持续极长的古人类聚落遗址。这阐明至少在新石器时期晚期,昌都一带以卡若文化为代表的古文化已相当繁荣。昌都之所以能如此早的时期就产生如此兴旺的古代文化,其缘由正在于昌都是位于今川、滇、藏三地之间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一个重要孔道上。从卡若文化中,我们既可见到川西、滇西北地域原始文化的要素与特性,也可见到黄河上游地域马家窑等原始文化的某些影响,同时亦能发现其本身的特性,阐明卡若文化具有浓重的复合文化特性,它并不是一个孤立开展的原始文化,而是与周邻地域诸原始文化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络和交流。卡若文化的这一特性,正好阐明当时的昌都一带不只是卫藏与今川、滇西部地域原始文化发作交流联络的一个通道,同时也是各种原始文化要素传播和荟萃的一个重要枢纽地域。
此外,在今川西高原的甘孜、阿坝自治州境内和滇西北横断山区一带,发现了大量的石棺墓葬,俗称“石棺葬”。这种石棺葬在岷江上游地域、雅砻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地域均有较为密集的散布。川、滇西部地域的石棺葬虽存在某些中央性差别,但其主要特征和文化相貌在总体上趋于分歧,其时期则是从商周不断持续到东汉。值得留意的是,石棺葬不但在昌都地域的芒康、贡觉、昌都有发现,而且在林芝都普,山南隆子、错那、乃东乃至喀则地域的仁布、萨迦等地也均有发现。学者们从石棺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上明显发现西藏石棺葬同川、滇西部地域石棺葬之间存在亲密的关联性,特别是昌都和林芝一带的石棺葬,根本上与川滇西部地域的石棺葬属同一个文化系统。从散布上看,则更能阐明问题。川滇西部是石棺葬最盛行、最集中和发现数量最多的地域,而目前西藏所发现的石棺葬绝大多数集中散布在由川滇西部高原进入西藏的主要通道的沿线范围。我们晓得,从川滇西部高原越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经昌都一林芝一山南一日喀则,这是古往今因由川滇西部进入卫藏的一个主要通道,也是最便利、最易行走和最重要的道路。普通说来,古人选择道路主要是沿河道而行。这条道路的绝大局部路段恰恰是河流所构成的自然通道。茶马古道(亦即今滇藏公路和川藏公路沿线)就正好是沿着这一通道行进的。所以,由石棺葬能够证明,以昌都为枢纽的茶马古道道路很早以来就是一条今藏、川、滇三地原始居民停止沟通往来的重要通道。这条通道被开通的历史,从考古发现看,至少可上溯到距今约4~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晚期或更早。